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三权分置”供给侧改革土地流转
以“三变”改革助力脱贫攻坚
通讯员 张兴茂 袁波
马家河中心社区玉龙塬苹果管理示范园
延川永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养鸭基地
专家到杨家圪台拓家川村实地指导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工作
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百头养牛场
张家屯村村民美化乡村道路
  通讯员 张兴茂 袁波
  延川县位于黄河西岸土石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以干旱、洪涝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64户24521人,占农业人口的18.2%,目前在册贫困户4394户12729人,贫困发生率9.4%,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穷则思变。面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和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延川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党中央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机遇,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入手,以“三权分置”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引,以促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变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
  『三权分置』让土地换发出行活力
  城镇化、工业化速度加快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农村土地大量闲置撂荒、农业产业大片失管欠管,而面对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小块承包土地,商业资本进不来,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造成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轨,成为了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近年来,延川县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保障。
  延川县永坪镇是一个传统工业重镇,近几年,随着全县产业布局调整,永坪镇发展了大量的山地苹果,但由于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管理经验不足,很多果园刚建园就面临失管问题。2014年,永坪镇政府引导白家河、赵家河两村村民将3000亩苹果园流转给了延川百优公司,由公司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标准化管理。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果园撂荒问题,更使村民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赵家河村60户农户将600亩果园流转给百优公司后,全村村民每年除了获得11.4万元退耕补助和流转租金外,每年还可以获得近40万元的打工收入,户均增收将近8000元。
  阁连村地势平坦,光照充足,但由于大量群众外出,许多土地长期闲置。2014年,在政府引导下,阁连村将全村700亩土地以每年每亩51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海升公司,年收益35.7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吸纳40余户贫困户进园务工,平均每人每月至少可拿到1000元工资。今年,在村集体引导下,阁连村174名贫困户将人均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分批注入公司,按股分红,并计划将土地租金也注入公司,扩大入股规模,实现长效收益,逐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促脱贫的路子。
  目前,延川县通过土地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共流转土地近5万亩,达到了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快推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催生小产业成长
  延川县80%以上的村是沟道村,村民居住分散,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但多数贫困户因为缺资金、缺技术,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对养殖逐渐失去信心,规模越来越小,成了典型的短期产业。对此,县委、县政府按照抓龙头、铸链条、联市场的思路,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贫困户小型家庭养殖这一短期产业变成了稳定增收的长期产业。
  延川世礼禽业养殖场是陕西省农业厅认定的标准化养殖场。2016年,世礼禽业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将两月龄鸡苗发放给贫困户饲养,并以每颗1元的保护价回收鸡蛋,贫困户以借鸡还蛋的形式偿还20元的鸡苗成本。同时,县政府帮助该企业与上海、福州、江阴等地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北京等地机关、企业食堂建立了土鸡蛋购销协议,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2016年,与企业合作的贫困户户均纯收入约1.2万元。目前,世礼禽业已与全县10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合作协议,散养土鸡规模达到了10万只,预计年产蛋1500万颗,产值2500万元。
  聂家坪村是一个设施农业专业村,绝大多数村民生活水平较高,但仍有部分村民因年老多病等原因生活困难。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聂家坪村按照党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贫困户致富的思路,通过村党支部书记高叶平领办的原野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散养黑毛猪产业,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目前,该合作社猪存栏7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吸纳33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和自有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至少可以获得入股资金50%的分红,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养牛是延川沟道村的主要脱贫产业之一。2016年,关庄镇太相寺村将200亩闲置荒地以15年60万元的价格,流转给任柯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养牛。合作社以租牛养犊的方式,将配种母牛以每头200元的价格租给贫困户,产犊后母牛归还合作社,牛犊归贫困户所有。在任柯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关庄镇养牛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7年初,关庄镇二八甲村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向任柯养殖合作社租牛20头,合作社牛存栏规模迅速发展到116头,目前出栏42头,收益18.6万元。8月份,勤丰合作社19户成员每户又租了2~3头牛,平均每户养牛达到了6头左右,预计从明年开始每户每年可出栏3头,每年收益能稳定达到1.5万元以上。这种“合作社+贫困户”的养牛模式,使贫困户的收益稳步提高,让“小产业”也有了“大前景”。 
   『三变』改革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峰回路转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是延川县脱贫攻坚的一大短板。为了破解“空壳村”“负债村”发展难题,延川县制订了《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按照试点先行、由点带面的原则,在全县确立了14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并落实了县级领导包抓机制,盘活了农村各类资源,建立起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梁家河村是延川县农村改革的缩影,2015年,梁家河村注册成立了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建立了集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田园综合体。2016年,全村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6户、小卖部13个、农家客栈3家,带动就业220人。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梁家河村制订了《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注册成立了梁家河富农牧业公司、梁家河安富工贸公司,引导全村农户将土地、房屋等资源性和经营性资产量化折股,交由“三大”公司(旅游公司、工贸公司、农牧公司)联合运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变革正在继续深入。
  关庄镇甄家湾村是延川县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今年村集体决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全村土地、窑洞量化折股后,交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规划开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正在进行详规设计。与此同时,按照村民代表大会议定的产权改革方案,已完成全村1150亩土地流转,古村落和村民新居评估、量化折股工作也接近尾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一个留住乡愁、活力迸发的甄家湾新村即将出现。
  张家屯村是一个典型的沟道贫困村。今年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制度引领、项目带动、村企共建”的思路,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后,利用政府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发展山地苹果1700亩、蔬菜大棚20座,并计划养牛百头、养鸡万只。合作社将建成的苹果、养牛产业量化折股后,交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管理,企业和合作社按股分红,其中合作社收益中,村集体预留25%,其余按照土地股、资金股、人口股等股份比例给村民分红;养鸡产业按照借鸡还蛋的形式,与世礼禽业合作运营;棚栽产业按照集体所有、有偿使用的原则,出租给农户经营。目前,合作社已将全村150多户农户的近1800亩土地统一流转,并与陕西果业集团、世礼禽业、任柯养殖合作社等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果园、大棚和养殖基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
  延川的“三变”改革,激活了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以实实在在的产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值,让农民圆了就业梦、鼓了钱袋子,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有力的助推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将为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