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艳
两年前,延川县关庄镇大张村的张兰花因丈夫去世,放弃了在外打工,回到村上,一个人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生活艰难。今年,张兰花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危窑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下,近日,她告别了旧窑洞,搬进了新建的平房里。“没有政府的资助,我估计这辈子就得在土窑里住了。现在,我只花了几千元就建起了两间平房,住在新房里,晚上睡觉特别踏实。”
记者了解到,延川县将危窑危房改造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相融合,针对不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新建、加固等方式,全力保障每一户困难群众都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截至目前,该县今年共实施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任务929户,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和资金兑付工作,兑付金额累计达1376.2万元。
近年来,市级投入县区的易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专项资金,让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财政预算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共安排扶贫专项资金82230.41万元,占当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的6%,较上年增长51.8%。其中,市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计划的7.9%,较上年增长88%。
去年,吴起县铁边城镇铁边城村贫困户李静有养猪的想法,但按照当时的扶持政策,修建猪舍8000元的补助下来,他还有1万多元的资金缺口,最终无奈选择放弃。
今年,吴起县为了减轻贫困户自筹资金的压力,重新制定出台“八大举措”,精准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该县对发展高效大棚、畜牧养殖、山地林果、特色种植等产业的重点扶贫户,提高补助资金。李静修建的标准猪舍也在扶持范围之内,政府为他补助了1.5万元的建舍费和3000元的猪仔钱,他自己只花了很少一部分钱就发展起了养猪产业。
“这么好的政策,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农户量身打造的么!”望着建好的猪舍,李静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了信心。
在洛川县,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该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在全县选择经营能力强和具有社会责任的富百果业公司、延刚果业公司和三秦森工林业食用菌公司三家企业,注入财政扶贫资金250万元,折股量化给石头、土基、菩堤、凤栖4个乡镇的256户贫困户作为入股金,每户股金8000-10000元,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效应,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政府将扶贫资金投给我们公司,作为100户贫困户的股金,每年按最低10%比例保底分红,分红期限3-5年,到期后再根据贫困户意愿,续签协议或返还股金。”延刚果业公司的负责人郝延刚告诉记者。
不仅要用好扶贫资金,更要管好资金的使用。今年,在省级财政对我市3个国定贫困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的同时,市财政局抽调人员从3月底开始,对全市其他10个县区2015-2016年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资金11.3亿元,检查单位132个,检查覆盖率100%。还实地查看项目116个,入户调查384户,就县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及扶贫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要求,切实管好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确保把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同时,将县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出进度,纳入2018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因素及市脱贫攻坚指挥部问责范围。截至12月15日,县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平均进度达96.05%,13个县区支出进度全部达到了中省要求的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