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武(左二)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年龄这么大,可能就得一直穷下去了。现在,乡政府让我在景区当保洁员,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夏天游客多时,我还可以卖卖葵花盘、土鸡蛋什么的,一个月也能收个2000元左右,‘穷帽子’摘掉了,手头还有剩余,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会有这种好日子。”说到这,家住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的王凤卿就笑得合不拢嘴。
王凤卿现年73岁,妻子身体一直不大好,老两口就靠着家里的几亩薄地勉强度日,住的房子已经失修多年,是该村较为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该乡党委、政府全面定位抓精准,多措并举助脱贫,让他从此摆脱了捉襟见肘的穷苦日子。
日子的由“苦”变“甜”,让老王从“难得一笑”成了现在的“笑口常开”,正是崾崄乡抓党建促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
提起崾崄香菇,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给个赞。自2013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抓住地理优势,在马蹄掌村建立了香菇基地。同时,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围绕精准扶贫是否扶在“点”上、帮在“实”处,深入推进服务型支部创建,让马蹄掌村党支部的功能逐渐发挥起来。2016年,村里的香菇场以每月2000元的工资雇用了12名贫困户打工;2017年,香菇场新增菌棒销售业务,以赊销的方式辐射全乡10余户群众发展香菇种植业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使得全乡香菇总量达到18万棒,群众预计增收180万元。
在支部引领的同时,该乡不断发挥党员模范,让党员积极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在该乡鲁家塬村党支部党员周银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贫困户的名单、他的帮扶计划和目前做的事情。一说起周银武,鲁家塬村支书李新安总是很自豪:“自‘两学一做’开始,老周就向支部立下了‘军令状’,他把贫困户的脱贫增收作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检验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平常利用他的鸡场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帮助贫困户管理,实实在在地为贫困户致富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地帮贫困户增加收入。”
此外,该乡全面整合有效资源、调动精干力量,班子成员每人包抓一个村,同时配齐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包村干部,极大地帮助了村级班子的工作开展,充分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同时,明确任务时限,各村挂图作战,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报记者 樊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