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栽培的蔬菜
●黄家圪塔大棚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延川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521人,在册贫困户12729人,2015年至2016年,脱贫11792人,2017年,计划脱贫脱贫995户3410人,退出贫困村16个。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致富有路 近年来,延川县以产业帮扶为中心,按照“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产业布局,坚持在农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构建户均1座大棚或人均1亩园、1亩药、1头大家畜的产业保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精准脱贫与产业发展合力提效。
“现在一年收入25000元,年初把枣园挖改成了6亩果园,预计挂果后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比现在一年赚得多多了。”在延水关镇桑洼村的新建果园里,笔者见到了第一书记白腾飞和原贫困户刘军宏,他们正在为果树“压苗子”,以此来防冻。刘军宏去年已脱贫,说起新建果园时他一脸笑容地说:“我打算等天气变暖后再把果树放开,这样能提高果树的成活率。”
据白腾飞介绍,今年仅桑洼村新建果园就有1000亩,同时,该村还对一些残败枣园进行挖改,县政府还会定期为果农进行果园管理技术培训。产业发展与技术培训同步进行,农民增收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抓产业,促增收,如何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延川县着力发展红枣、苹果、设施蔬菜、规模化养殖四大长效扶贫产业,将劳务输出、中药材及小众产业等作为短期扶贫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发展理念,将产业扶持政策的范围扩大到了非贫困户,增强了政策的普惠性,有效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最终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走出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脱贫新路子。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就要处理好短期效果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产业扶持帮助贫困户脱贫中,根据贫困户意愿,既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要谋划长远,真正帮助贫困户增加‘造血’功能。”在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延川县县长宋满红说。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致富有路。延川县围绕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农业新引擎。其中,棚栽蔬菜规模继续扩大,新建日光温室大棚873座,改造旧棚500座,新建大弓棚1282座,种植蔬菜1.55万亩,产量3.3万吨;红枣生产规范性管理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新建矮化密植狗头枣园3000亩,按照“降高度、减密度、拉下来、盖上去”的思路,搭建了设施防雨伞2300亩;苹果园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以生产精品果、有机果、商品果为重点,挖改残败苹果园1万亩,搭建防雹网5000亩。建成梁家河环线现代循环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大梁家河区域果园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畜牧产业加快发展,按照循环农业和人畜分离的要求,建成“果沼畜、菜沼畜、枣沼畜”循环农业示范点20个、养殖小区6个,新建扩建养殖场185个。截至目前,该县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7.7万头、2.66万头、5.5万只、26.2万羽;中药材种植业正在起步,由政府免费提供苗木、种子,推广种植中药材1万亩。延川县在致力于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完成了12个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绘制了蓝图。同时,按照每年每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2000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统分结合,统筹安排,重点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也让贫困群众搭了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截至2017年上半年,农业产业实现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33元,分别同比增长15.8%;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14%,产业帮扶带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旅游带富能力初显 群众参与热情提高
延川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厚重的文化,也得益于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近年来,该县重点打造了黄河胜景乾坤湾、千年古郡文安驿、美丽乡村梁家河等景区景点,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将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目前,梁家河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和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基地;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20多所知名美术机构和院校的写生基地;乾坤湾景区已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黄河旅游带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文安驿镇被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全国特色小镇;乾坤湾镇被确定为市级文化旅游名镇;该县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旅游示范试点县。
同时,马家湾、甄家湾、段家圪塔等古村落也开始建成,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来。旅游的发展为延川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段家圪塔村主任段爱国看来,这两年村子的变化真可谓是一天一个样儿。“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游客来的越来越多,这里的东西根本不愁卖。以前农民的东西不好卖,现在游客多了,村民拿着自家的特产在景区周边和村子路边卖,价格好还卖得快,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因为家乡越来越好了。”
回忆起近年来的变化,延川县旅游局局长杨勇清感触颇深。“天壤之别!前几年的时候,不论镇上还是村上,房子破旧不堪,村民的农具、柴草随意地堆在院子里,镇村旅游业发展缓慢。现在好了,很多地方发展起了旅游业,古村落一个接一个建起,乡村道路整洁了,路两边种起了连片的格桑花,美丽乡村如画,很多人愿意来这里体验独特的陕北民俗旅游。”
“来梁家河参观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越快越好了,有时候都忙不过来。”梁强的农家乐一中午就能接受两百余桌饭的预订,面对如此多的游客“上门”,他可谓是忙并快乐着。这位90后小伙子2015年之前是榆林一家煤矿的煤矿工人,一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自从开起农家乐之后,生意越发红火,一年下来收入可达到30万至40万,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旅游景点更完善了,来旅游的游客多了;游客玩得开心,群众的小生意也经营得舒心,很多的人认可了延川,也有更多的群众还因此脱了贫致了富,这就是延川旅游带富的最好体现。”谈起旅游带富,县委书记张永祥有着说不完的话。
旅游带富能力凸显,群众参与热情提高。据了解,延川县今后将围绕七镇一个街道办,确定10个以上乡村旅游试点村和10个左右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300名以上贫困户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到2017年底,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将达到3500元以上,旅游接待突破200万人次。
未来,该县还将建成文安驿、乾坤湾、延水关等3个以上旅游名镇,3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和4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到2020年,平均每年给贫困户提供300个以上就业机会,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旅游接待突破500万人次。旅游将成为延川贫困群众致富的又一条康庄大道。
慢病有保障 大病不再愁 延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返贫人数为4257户11917人,占贫困户总数和贫困人口总数的50.30%和48.60%,疾病已成为该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如何实施健康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返贫问题成为县委、县政府亟待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合力聚,脱贫赢,在健康扶贫路上,延川县不断创新,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其中,在贫困人口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的基础上,对所有患有慢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县内门诊、住院治疗日常用药全免费,对县外治疗产生的费用按比例报销的办法进行救助。同时,为了有效解决因大病返贫问题,筹措1200万元,设立了延川县特大病救助基金,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医疗开支经合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后仍然负担较重的,进行第三次救助,解决了巨额医疗费用开支导致的群众一夜致贫、一夜返贫,一人得病、一族返贫问题。针对各类医疗报销程序繁杂、过程漫长、群众报销困难等问题,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及兜底保障结算系统整合,实现“一站式”集中结算和即时办结,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就医问题,县政府投资140余万元为13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救护车辆,建立了以“救护车辆+医疗设备+全科医师团队”的流动医院,以村卫生室为治疗点,定时定点按需进村入户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
今年8月,该县开始构建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以流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载体,联合北上广60余家医疗机构,以及省人民医院、交大一附院、交大二附院等专家医师团队,为群众远程会诊,提供医疗服务与治疗建议。9月,远程医疗系统正式启动并举行了医联体揭牌仪式。截至目前,该系统已配备到13个流动医院和各个乡镇卫生院中,接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301医院等,目前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这个系统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些贫困患者就医时‘下不了炕、出不了村’的难题,大大降低了他们治疗外的其他费用,为他们省去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延川县县长宋满红说。
延川县在解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正在一步步构建覆盖村、镇、县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后,每个乡镇有两套会诊设备,一套搭载在流动医院上,进行定时定点按需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另一套将配备在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相关医疗服务。此外,该县还配备了43个全科医师团队和10个社区医疗队,采取“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签约服务,配合远程会诊,进村深入患者家庭为其诊疗,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县以内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致富有路,旅游带富能力初显,群众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返乡创业,脱贫致富。延川县在精准脱贫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正在走出一条让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通讯员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