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30日
深刻的记忆
邢文英
  尽管离开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高家坪村已经40多年了,但那穷困的小山村、那淳朴的民风始终让我难以忘记。
  那年,我们一群十几岁的北京孩子,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从繁华都市到延安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隆冬腊月,我们乘着大卡车,一路风尘,一路高歌,来到了文安驿公社,一下车,公社的同志就给我们准备了洗脸水,但当我们看到那土布织的毛巾和略显浑浊的水时,即使个个跟土猴似的,也很少有人洗脸,只是洗洗手而已。开饭时,猪肉炖粉条里白肉又肥又腻,馍馍又黑又粗,我简直咽不下去。我真没想到这农村的馒头与我们城里的馒头差别这么大!看看旁边扔的半笸箩馍馍,我也扔了过去,当我顺手把那吃不下的猪肉粉条碗放下的刹那,一只黑手“嗖”地端走,还拿了我们扔下的馍馍大口地吃起来。我仔细看了来人,他头上裹着又黑又脏的手巾,身上的白色羊皮袄也快磨成了黑色,白土布裤子,一双破棉鞋,这是什么人啊?正当我纳闷时,比我们先来插队的校友告诉我:“这是要饭的。”“建国快二十年了,这还有人要饭啊?”对于我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长在红旗下,受“社会主义好,人民当家作主、生活美满”正面宣传教育的我来说,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同学告诉我:“陕北这几年遭灾,绥德、清涧每天都有人下来,要饭的人很多。”我的心灵感到强烈的震撼。
  没过多久,过年了,高家坪村的老老少少似乎特别忙乎,这家做油糕,那家烙摊黄,杀猪宰羊,家家分肉,十分热闹。高家坪队有知青23人,队里设立了知青灶,就在书记高林家的隔壁,一天,老乡到我们知青灶帮我们炸了油糕、油呼拉,蒸了黄米馍馍,还有蒸肉等等,一掀锅,那热腾腾的香味儿扑鼻,馋得大家直流口水。这时,只见书记把油糕端给我们,拿着马勺把蒸锅水舀到盆里,然后端起那盆蒸锅水吹了起来,把上面那层浮油吹到碗里。看到这一幕,我们知青都觉得好笑,但是书记一点都不笑。他说:“你们这群娃娃还不知过日子的艰难,日后没得吃你们就知道了。”
  备年茶饭时,家家做豆腐,我们知青灶也做了豆腐。兰兰妈帮我们泡豆子、磨豆浆、煮豆浆、点卤水、沥水、挤压成豆腐。陕北的豆腐用黑豆做的,做出的豆腐特筋道、好吃。兰兰妈还把豆腐渣和上高粱面、黏米面,做成小饼一个个穿成串,挂在窑洞屋檐下。望着那一串串的豆腐渣干,黑乎乎的,我问:“这东西能吃吗?”兰兰妈告诉我:“这东西好吃着呢,要是没粮吃的时候,可顶事了。”我摘下一块尝了一下,粗喳喳的,一点也不好吃。
  可是,才刚过了春节,我们就被书记说中了:县里给我们配备的知青口粮不到半个月,我们就没粮吃了。每人吃饭时只有两个小窝头,没有菜,没有油,肉更别提了。每天上山干活儿下来,大家饿得腿发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一天,我望着那豆腐渣干串,摘下来一个,也不管落在上边的土了,直接塞在嘴里吃起来。那时我竟感觉它好吃极了。
  那时,高家坪村家家都缺粮,小孩都吃糠咽菜,就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上山干活儿时,知青的房东都会把他家的豆腐渣饼给我们带上,以补充我们干活时肚子饿。那时,我们感激地吃着这些豆腐渣饼,感觉简直比山珍海味都好吃。后来,队干部看到了知青缺粮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从队里的储备粮中拨出一部分粮食给知青灶,这才解决了知青们的吃饭问题。
  第二年年底回北京时,我特地带了几块豆腐渣饼回家。去北大荒建设兵团回来的弟弟看见了心痛地说:“姐,你们那生活也太苦了,就这东西,我们那连牲口都不吃。”是呀,只有经过了饥饿,才懂得粮食的宝贵,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真情所在。
  我们这些北京知青有着不同的背景。有的父母是“臭老九”靠边站了,有的是走资派被“打倒”了,有的是“黑五类”子女,也有的是刚从“学习班”出来的,当然也有充满革命热情来插队的。“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北京的“公检法”被打倒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狂热,“红色恐怖”“武斗”“打、砸、抢”等文革烙印对当时的中学生伤害很大。插队后,学生们打架斗殴的事仍时有发生。然而,陕北的“公检法”却依然发挥着作用。我记得,到达陕北没有多久,一天,公社突然召集我们全体知青开会。到达会场后一看,会场周围全是解放军在站岗,手里拿着枪,窑洞上还架了两挺机枪,全部对着会场。公社书记宣布了公安局的逮捕令,当场将两位知青五花大绑押走了。事后,我们得知,这两位知青把前马沟插队知青曹某的脚砍伤了,起因是曹某抢了他们中一个人的帽子,他们抄起一把菜刀把曹某脚上的筋砍断了,幸得当地老乡及时把曹某送去医院才免了一死,但却要落下个终身残疾。两位同学被判了刑,他们用代价给我们知青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使那些“文革”中的“游子”明白了在社会中行为是受到约束的,不能冲动,胡作非为。
  一天我们到上驿镇买东西,看到天就快黑了,老乡还打着火把上山。一问才得知:插队知青小李把老百姓家的麦子偷着给卖了。那年月,一口袋麦子就是一家人的救命粮。据说,小李只有14岁,父母都被关牛棚了,无依无靠就跟着来插队了。由于年龄小,生活能力差,缺钱花,就卖掉了房东家的麦子。事后,房东急了,找小李算账。小李也吓坏了,觉得对不起房东,一口气跑到了山上,扬言要跳山崖,这才有了全村老百姓打着火把上山找他的一幕。陕北人民的胸怀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挽救了他的灵魂,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和其他陕北插队的知青总有说不完的回忆,总有对第二故乡的眷恋。正是在城市文明与农村传统的碰撞中,我们认识了社会,体验到了黄土高原山区的贫穷,感受到了陕北老区民风的淳朴、厚道。在那里,我们与乡亲们一起打坝、修梯田,引水上山,使高家坪村2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稳产高产田。我们也从中学会了挑水、磨面、烧火做饭,自食其力;学会了耕地、犁地、锄地、放羊、养猪等各种农活儿,掌握了生产技能,种出了五谷杂粮;学会了开山、放炮、打石头,建起了知青窑洞;学会了纺线、搓麻绳、纳鞋底,跟村民打成一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洗去了身上的娇气、骄气和燥气,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变成了种田伙计、铁姑娘,培养了我们与村民的感情,懂得了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待问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韧劲,也培养了我们厚道朴实的作风和不怕艰难、正直做人、勇于向前的精神。
  也许,这正是我们对高家坪小山村一往情深、难以忘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