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产业扶贫,让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安塞区多措并举助力精准脱贫
    ●贫困户在南沟生态景区务工
  通讯员 蔡英
  产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安塞区变“输血”为“造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打造棚栽、林果、草畜、香菇和特色小杂粮“五大产业基地”,确保每个村有1项以上长效主导产业,每户有2项以上长短期致富项目。目前,“五大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农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总收入的65%以上。
  “保姆式”代管做强传统产业
  种植苹果是安塞区的一项传统产业,40多万亩的苹果种植面积,让安塞成为有名的“山地苹果之乡”。在精准扶贫中,安塞区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像苹果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让困难群众依靠传统产业脱贫致富。
  高桥镇魏塔村是距离安塞城区较偏远的一个村子,也是有名的贫困村,但是漫山遍野的扶贫林果业,给这个山村带来了一抹亮色。入冬正是苹果修剪最佳期,新建园内,贫困户忙着覆膜、翻地保温,果品局的技术人员正在指导果农如何科学修剪。
  2015年以来,安塞区号召具备条件的村子不留余地种植苹果,带动贫困户增收。政府免费提供地膜、树苗、肥料等农资,对于人均耕地少、没有人员管理、难以形成规模的村组,通过土地流转、果园代管等形式加以引导。
  “苹果种植见效慢,但效益长久,一旦挂果年年受益,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创新推行‘果树幼园代管’制,从源头上解决了贫困户无人管、没钱管、不会管的长效产业发展。”分管全区精准脱贫工作的陈富山如是说。
  自从“保姆式”代管制度实施以来,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倍增,目前全区山地苹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有1354户贫困户从事苹果这项长效致富产业。
  积极引导做优特色产业
  在短期产业项目培育上,安塞区主抓草畜业、香菇产业和特色小杂粮种植业,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17个,发展香菇341万棒,种植特色小杂粮10万亩,有35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种植香菇和小杂粮实现脱贫致富。
  笔者从区扶贫办公室了解到,对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每个菌棒补助2.5元(每户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贫困户发展养猪6头以上(含6头),补助4000元,养肉驴、肉牛4头以上(含4头),补助1万元;养绵羊10只以上(含10只),补助5000元;养中蜂、兔、蝎子等特色产业的,每户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补助。制度一出台,四方传帮带,贫困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建华镇肖官驿村贫困户拓建芒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种植的香菇由于管理科学到位,收益不错,现在3天左右采摘一次,一次就能卖1000多元。65岁的高秀芳是招安镇枣湾村村民,因为家庭连遭变故陷入贫困,她通过镇上推行的“3+2”借驴还驴新型养殖模式,从煜盛驴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借了肉驴3头、母驴2头,预计3年后可收入5万元。
  招安镇引进肉驴养殖特色产业,推行“先借后还”模式,让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成本”发展产业,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真正让贫困群众养着“毛驴”致富。
  创新思路做大新型产业
  安塞区在贫困地区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打造电商平台,孵化农村电商服务点62个,累计发展电商500家,其中贫困户27家。
  为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安塞区采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模式,让贫困户享受“阳光收益”。“正在加快推进全区55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建设,不久将实现光伏电站贫困村全覆盖。”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钟兆岚说。
  文化旅游产业打开致富的大门。高桥镇利用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建设了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南沟村、高桥村两个生态园区,培育了S303沿线大棚草莓、小瓜采摘体验地,同时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到观光农业和开设农家乐来进行脱贫。“‘五一’我们搞了个油菜花节,四天就吸引了35万人次,未来我们争取吸引50万到100万人次。”高桥镇镇长张泽林说。
  “围绕腰鼓、民歌等文化名片,依托安塞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先后组织开展文化技能培训班50余期、培训50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达到1500人次以上,通过外出演出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区就业局局长高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