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渭川农业园区全景 为贫困户免费送有机肥 贫困户变羊场工人 养殖场一角 羊子养殖 农村“三变”改革具体怎么改?在示范和典型引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三变”改革机制方面,洛川县交口河镇水渭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村地处交口河镇的洛河川道,全村共有26户,108口人,其中劳动力60人,总耕地面积500亩,人均3亩。长期以来,受川道土壤沙化、高温干旱和交通不变的限制,该村种植苹果生产经营收入仅为塬面苹果收入的三成,产业效益一直较低。2010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整村移民搬迁到塬面新村,但在搬迁之后,因群众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川道地农业种植效益不高,多数村民外出承包果园和务工撂荒土地,旧村庄闲置成为“空壳村”。
2014年,按照“沟川羊,塬面果”的思路,抓住农业农村改革政策机遇,招商引入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公司,实施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发展羊子全产业链经营,跨步迈向依靠改革激发活力的新阶段。
盘活资源,激发生产潜能聚合为生产力
2017年以来,为了确保全县“三变”改革有序推进,在搭建企农股份合作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效,县委书记王明智多次深入联系点交口镇水渭村,宣讲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调研指导“三变”改革,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热潮。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组织引领下,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水渭川牧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大农村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探索推进水渭村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最大限度地盘活村集体资产和农户低效资源,加快构建贫困群众多元增收入机制。
盘活集体资源变股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议事规则,在群众同意的前提下,村委会将村集体资源和资产,量化折股到经营主体,获得股金分红收益,充分盘活集体闲置资源和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集体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委会将旧村还田和集体预留的100亩集体土地,协商折价为每亩2500元,入股到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湖羊养殖业,每年保底分红3万元。二是闲置集体资产入股。村委会将旧村18间废弃闲置厂房,协商折价为10万元,入股到洛川水渭川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用于生产纯净水,每年保底分红1万元。三是闲置宅基地入股。村委会将新村2亩闲置宅基地,协商折价为5万元,入股到水渭山庄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农家乐餐饮业,每年按同期商业银行最高贷款利息保底分红。四是古树名木入股。村委会将旧村“老槐树”,入股到洛川水渭川生态农业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水渭川旅游环线古树名木景观,供游客祈福供奉,协商每年固定分红5000元。五是集体资金“滚雪球”。村委会将水渭山庄每年的股金分红,作为股本金再入股给山庄,复式计息,“滚雪球”式发展。20年后水渭山庄价值110万元的房屋所有权和经营权归村集体。
推进土地和资金入股,实现农民变股东。坚持支部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土地、资金资源要素入股,采取“村委会+企业+农户”和“农户+企业”的组织运作模式,宣传引导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量化折股到企业,获得稳定的股金分红收益。一是整合土地经营权入股。按照“农户+村委会+企业”的运作机制,动员全村25户农户,将216亩集中连片土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协商折价为每亩2500元,入股到水渭川牧业有限公司,规模化发展羊子养殖、牧草种植、有机肥加工、旅游开发等产业,每年固定分红6万元;村委会再按三种类别付给流转户土地租金:一类是属于耕地全部流转的户,按每口人每年800元付给租金;二类是属于耕地少量流转的户,按每亩每年300元付给租金;三类是属于苹果园流转的户,按每亩每年500-700元付给租金,实现让农民领“租金”、分“股金”。二是企农合作流转土地经营权。按照“农户+企业”运作机制,企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同农户双方协商流转土地经营权2户7亩,按照每亩每年500元,一次性付清10年土地租金,实现让农民群众领“租金”。三是整合资金入股。按照“专项资金+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社会资助资金、企业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等分散资金整合,作为贫困户的股本金,入股到企业,签订帮带分红协议,实行保底分红。全村2户贫困户,整合各类资金1.5万元,入股到水渭川牧业公司,公司再按注入资金的20%补助给贫困户作为股本金,平均每户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以上,建立股金分红机制,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机制转变。四是优化“三资”股权分红机制。村委会将集体“三资”股权分为4股,即村集体占股30%,用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村委会占股10%,用于日常办公和管理经费开支;扶贫占股10%,用于补助贫困户、“五保”户和生活困难群众;人口占股5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平均每人每年分红200元,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群众获得稳定红利的双赢目标。
建立紧密型务工关系,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在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时,村委会与龙头企业达成在劳务用工上可优先雇用本村贫困群众协议,搭建起紧密型务工关系,让流转土地农户剩余劳动力可以就近到公司种羊场、有机肥厂、水厂和牧草公司进行务工,羊场每月工资2400元,有机肥厂每月工资3500元(均包吃住),真正使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了“流转一份土地,得到三份收入”,实现了领“租金”、拿“薪金”、分“股利”。
成效初显,巩固改革成果是一大考验
水渭村通过有效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农户土地、资金,把资产变为股权,把资金变为股金,把农民变为股东,形成了“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户(贫困户)”的新型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探索建立农村“三变”改革新机制,搭建起农民群众多元化增收新机制。
提高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渭村通过将低效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盘活利用,为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腾开发展空间,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衍生发展。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后,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思路,高标准规划七大板块建设,注册成立了洛川洛河川牧草有限责任公司、洛川水渭益果生态肥业有限责任公司、洛川水渭川农民专业合作社、洛川水渭川生态农业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洛川水渭川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子公司,共拥有员工127人,成为果畜循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了产业集群化融合发展。园区按七个板块建设,计划总投资约6亿元,现已投资约8000万元,建成肉羊养殖场,羊子存栏4600只;建成牧草种植基地,种植牧草约2300亩;建成有机肥厂,年可生产5万吨;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万亩;建设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区,现已初步建成鲜杂果采摘葡萄、樱桃、桃园及花卉观赏园;建成山泉饮用水厂,年生产70万桶饮用水;屠宰加工厂土地已预留,项目正在规划评审。
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农户土地流转入股后,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形成了“租金+分红+工资”的新型收入结构。一是土地流转租金,人均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二是人口股分红,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三是闲散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在园区打工获得工资收入,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总体来看,“三变”改革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500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7800元,年均增长率达13%。
放大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效应。一是“企业+贫困户”助推脱贫。2015年以来,9名贫困人口在园区打工,人均月工资2400元以上。2017年,园区给4个村36户贫困户免费发放有机肥72吨。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助推现代果业建设。水渭川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给社员提供苹果管理技术培训、零利润销售有机肥、外联苹果营销企业买苹果等服务,使农户苹果生产经营走上了组织化、商品化的路子。三是水渭益果生态有机肥厂,填补了洛川县境内没有有机肥厂的空白。四是园区根据发展需要,计划增加就业岗位500个,优先面向贫困户招工,三年内可吸纳就业人口500人。
深化改革,跨越三道“门槛”才能迈上坦途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必须要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的组织引领作用。水渭村长期以来一直受地理、交通、环境的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守住穷山沟靠天吃饭、群众难致富,如何使村民搬得出、能致富,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成为水渭村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镇村两级着眼长远,顺势而为,抓住农村改革政策机遇,不等不靠,因地制宜,选准路子,找准“三变”改革的突破口,加强群众宣传动员,积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创新建立企农股份合作机制,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机制保障。
深化农村“三变”,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来引领。水渭村通过将低效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盘活利用,为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腾开发展空间,引进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落户,让企业落地集群化发展羊子规模化养殖、饲草种植、有机肥加工、纯净水加工,推进农业一二三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农户低效土地资源、集体资产利用效率,带动了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增收,今天的水渭村已经是果畜产业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了。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水渭村坚持以建立“企业+农户”股份合作机制为抓手,采取“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通过整合返租农户分散土地经营权,使之成为集体管理下的资产,再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龙头企业,形成入股资源资产实现分红收益,搭建起了企业与农户联利联心机制。获得收益后,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兼顾了各方利益,按约定股比分红给入股农户,把利益分配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让农民群众领“租金”、拿“薪金”、分“股利”,形成了使农民能增收、集体能做大、企业能发展的良好格局。(洛川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