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干雄焱
编者按
延长段家河的“三变”改革,之所以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内生动力源源不断涌流,关键的是两条:一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配备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二是通过创新,着眼于农业的优化升级,让农村有了新的活力,激发了村民参与改革的热情。段家河的难题、资源、机遇与一些农村基本相同,因此,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无疑能给一些村的“三变”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就须埋头苦干,全力创新,狠下绣花功夫。期望我们能更多地学习先进经验,开启更新思路,拿出更好办法,出台更硬措施,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强美富”的崭新篇章。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如是田园牧歌式的意境,能否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让农民奔小康的幸福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冬日夕阳绚烂,寒风轻拂。62岁的段文清赶着“借”来的牛往回走,满脸笑意。在他看来,这些牛,又“神奇”又有“钱景”。
怎么“神奇”?段文清说:“这些牛真能长,一天就能长二三斤。4个多月,那个大的,整整长了一个‘牛头’。”
“钱景”如何?围观的村民算账: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段文清的两头牛几个月已增值了八九千元。
这么好的价钱,牛卖吗?段文清的头摇得非常坚决:“不卖,不卖,养到明年这个时候,两个就成四个了。”
与段文清一样,“借牛养牛”的模式给段家河的村民开启了致富新路,延长县交口镇的这个小山村,“三变”改革也已全新破题。
股要灵:资产能生“新”
无物不股、无奇不股、无事不股、无人不股,对于农村“三变”改革,有人这样形象概括。但是,有专家坦言:“三农”问题,错综复杂,矛盾各异,并非“一股就灵”。只为“股”而“股”的生搬硬套,弄不好就会更加挫伤农民改革的热情。
段家河是一个“红色小山村”,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时曾在村上住过5天。全村现有户籍农业人口529户1881人,在村人口166户352人,贫困户137户271人,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20元,是延长县83个贫困村之一。县镇包村干部分析,村上要进一步发展,面临“八大难题”:一是外出人口较多,外出人口占户籍人口的81%;二是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4%;三是土地资源收入较低,除果园面积外,960亩川坝地种植玉米收入仅为每亩600-700元;四是村集体经济空壳;五是群众发展生产内生动力不足;六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战斗力不强;七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八是非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意见很大。
最为关键的是,81%的外出人口,均是精壮劳动力。农村没有新的活力,他们不回归,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何来?
“三变”改革,首要的是能给农村培育新活力。段家河的“三变”,新意让村民眼前一亮。
村里的960亩川坝地,涉及287户,通过流转、入股、托管三种形式由村上成立的联合社统一经营、生产,资源成了资产。资产如何生“新”,提高收益?村里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种菌草。这种草叫巨菌草,一年能收两茬,产量非常高,亩产可达10吨以上。段家河2017年试种菌草175亩,一茬青贮菌草1300多吨。村民董福兵家的3.2亩草,一茬收割了17吨。这种草还是上好的饲料,经济效益可观。按时下一吨260元的市场价格,一亩可收入2600元,是种玉米的三四倍。
有了饲草,联合社又在县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村民养牛。那些神奇的“夏洛莱”牛,每天每头能增重3斤多,日均产值达到45元,让村民分外心动。可是没钱买牛怎么办?
村里推行的“借牛养牛”模式,不但让像段文清一样的贫困户解决了资金难题,而且村民只要愿意发展养牛业的,都可以参与,都能零投资零风险上路,成为联合社养牛和种草的股东。
致富奔小康,一户也不能落下。无资金可借牛,没饲可借草,特别是十九大确定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好政策,更让村民吃了“定心丸”,发展养牛业的劲头更足了。目前,村上已发展起养殖户46户,另有68户外出农民与村上达成养牛意向。新的活力让段家河“一子落而满盘活”,激发村民走在新的致富路上。
路要准:产业升级最关键
62岁的村民吕正林外出打工多年,凭借一手修理机械的手艺,光景过得不错。可是由于妻子脑出血,儿子开机械出事故要赔偿,一下子让日子分外紧张。加之上了年纪,这两年生意又不景气,准备回村养牛。他将养牛看作是“给儿子打闹一份家业”。
2017年,他种了两亩草,养了5头牛。他是这样算账的:头一年养5头,4年内只养母牛,母牛生了公牛牛犊再换母牛,还清借的牛,4年后最少能有20头牛。20头牛是什么概念?听的人无不点赞:养好了,真的是一份厚实的家业。
厚实的家业,到时候能挣到钱才是家业!虽然段家河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在前些年延长县举办的养牛大赛上还拿过好的名次,但是大规模养牛“暴富”的农民,周围一带还少见。新的养牛模式,能不能走出新路?
延长县委副书记王继耀是段家河发展养牛产业的“总操盘手”,他所努力的,是要推动传统种养殖业实现“三变”。
一变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靠传统农民显然不行了。段家河养牛产业要走出新路,必须规模经营,必须让农村焕发出新活力,把那些“城归”吸引回来,让他们成为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用新理念、新技术升级优化产业。
二变产品品质。新时代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亟须破解。现在农产品普通货多,优质、生态、绿色的农产品缺少,市场需要的、高端消费者青睐的,以及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更少。一方面好东西买不到,另一方面大路货卖不掉。段家河的养牛产业,起步就紧盯高端产品。菌草是优质饲草,肉牛是引进的法国品种“夏洛莱”,严格按照“牛粪肥田——饲草养牛——牛肉绿色”方式生产出来的高端有机牛肉,怎能不受市场欢迎?
三变生产环境。段家河虽地处偏远,但是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段家河提出要打造成天蓝水清、菌草成荫、肉牛满沟、人民富裕的美丽村庄。这无疑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的最有力的落实。
在内蒙古养兔子的吕正科这几天反复与村支部书记刘义“紧急磋商”,准备回村养牛大显身手。他认为,新的模式,让村里有了新的希望。
集体有“神”:投入资金要成“活水”
与段家河村民说起“三变”改革,听到最多的一种话是:这种模式好,比直接给钱强,至少再不会让扶持资金“烂”在村里。
的确,大规模的产业扶持资金撒向农村前,应该这样问一声:新一轮扶持资金的雨露滋润,能否激发这片土地自身蕴含的内力源源不断地涌流。扶贫要的是情感、智慧,还要有技巧。
与所有“三变”改革一样,段家河将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奖补资金、互助资金、金融贴息贷款资金统一整合纳入村联合社,统一管理支配使用。具体生产方式一是“借牛还牛”。农户借联合社的牛,折价6000元,贫困户按10%、20%、30%、40%的比例,4年偿还联合社;非贫困户按10%、20%、30%、50%的比例,4年偿还联合社。6000元以外的资金农户自筹或申请互助资金予以解决。二是“借草还草”。农户在饲草不足的情况下,向联合社借成品饲草,第二年生产出新饲草后等值偿还。
村支书刘义说,村集体以前是零收入,“无本办事、无业成事、无人管事”。“三变”改革后,村集体的资金多起来了,这些资金又成了联合社的股金。股金怎样成“活水”,能否“养鱼”带来可观收益,成了村集体(联合社)的头等大事。
种植菌草,村上要统一坝地规划、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统一收储。发展养牛,联合社要统一选种、统一防疫、统一档案建立、统一配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随着养牛业的发展,跑市场营销更得村上分外上心。
“三变”改革以来,刘义与包村干部最大的感觉是:忙。从村民们频繁的来访来电中,他能深切地感受到村民急切的致富热情。刘义说,村上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种植菌草1000亩,产量1万吨。几年后养牛达到6400头,户均40头,户均综合收入40万,村集体经济达到200万,使段家河村成为有机牛肉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延长县委副书记王继耀谈道:“脱贫攻坚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资源最好?陕北的土地资源和勤劳的人民资源最好。什么力量最大,组织起来的贫困村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力量最大。在‘三变’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践行共产党人消灭贫穷的初心,共同富裕的初心,引领村民在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