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党员带头干 农场助脱贫
——吴起县吴仓堡镇党畔村走上新型农业发展致富路
  本报记者 强国峰
  在吴起县吴仓堡镇,有个村子叫党畔。两年前,在包扶部门市直机关工委的指导下,该村党员高起东建起了家庭农场,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如今,他又带领当地贫困户,依靠“三变”等政策,迈步走向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慕名走进高起东的家庭农场。农场内有一处养殖规模达2000只的羊场,有饲草仓储库两处,农用车、大型拖拉机、播种机和铡草机等农用设备一应俱全。高起东介绍,家庭农场现在还养殖肉牛100余头,另有耕地300亩,其中栽植山地苹果100亩,其余200亩主要种植黑豆等杂粮作物。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外摸爬滚打创业30年的高起东看到这一机遇,摸索着在土地上做文章。面对只能搞种养殖业的党畔村,他通过流转土地,在村上率先建起了家庭农场。几年来,仅羊子就出栏4200只。
  身为共产党员的高起东,凭着踏实勤奋的劲头,不仅自己靠家庭农场实现了个人创业梦,走上致富路。致富后的他不忘乡邻,积极响应村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开展的“两联两带一促进(即村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帮带致富,农村党员联手贫困户帮带生产,共同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党员“1+1”示范引领活动,依托家庭农场回报帮带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是党的好政策和村民们的支持才让我有了今天。如今,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荣幸。”高起东经常说,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忘初心、做人不能愧良心,要真正发挥好党员在脱贫致富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主导思想,高起东用实际行动助推脱贫攻坚,引导群众创业致富。他对全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免费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对有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帮助协调落实资金;对没项目的,免费提供项目、技术及销售;对没能力创业又不想承担风险的贫困户,就招进农场打工,一天最少也能挣1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群众建起两个千只羊场,新建了12座养猪大棚,简易猪舍14座,其中存栏100头的猪场1个,50头的4个,15头的1个,户均养猪2至3头;全村推广种植全膜双垄玉米1436亩,脱毒马铃薯1600余亩,小杂粮、豆油类等近1000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
  从2017年6月起,高起东又大胆创新带动模式,他的家庭农场主动帮助贫困户代养肉牛。村里精准识别的22户贫困户(重点户7户,兜底户15户),将自己应享受的县扶贫优惠政策补贴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高起东的家庭农场,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监督下签订协议。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在农场打工,挣工资、学技术,既做股东,又当员工。没有劳动能力的则由农场全权代养肉牛,自己也不用操心,等有了收益后按照每头牛每年500元的标准进行分红。协议共签订3年,年年都有分红,重点户年分红2500元,一般巩固户年分红500元。3年期满后,贫困户按照意愿,可以把牛取出来自己发展养殖业,也可以继续留在农场代养,享受分红。这样一来,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农家变农场,农民变工人”的角色转换。村民的收入来源也“由一变三”:土地流转给农场的收入、本人进入农场务工的工资、带资入农场年底的分红,村民们搭上了家庭农场的致富“快车”。
  “党畔村依靠家庭农场,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走出了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路,解决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荒芜化的问题,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务实与精准。”市直机关工委纪工委书记、党畔村第一书记李建全介绍,“我们现在正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的长效机制,吸纳更多贫困户就地就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让农场活起来、稳得住、能长久,不仅让贫困户脱贫,还要让全村群众依托家庭农场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