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输送新鲜血液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资源存量在行业内再配置的过程。近年来,延安高新区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千方百计聚集各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样本”。
腾笼换鸟,推陈出新
“把地用在刀刃上”是发展产业的第一要义,也是承接新产业、促进新旧产业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延安高新区面临的现状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部分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已供土地处荒废闲置状态,而新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却无地可用。
延安深圳轻工产业园建设项目是2010年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的重点产业类项目,选址在延安高新区,概算投资30亿元,预计实现产值90亿元,占地690亩。多年来,市政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市上下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延安高新区更是用了近70%的产业发展资金收储项目用地。从签约到现在,7年时间里,该项目主要完成了14栋临时性厂房和厂区内道路建设,与原投资建设计划相去甚远。下设的七家企业生产现状更是不尽如人意,约600余亩优质工业用地长期闲置。陕汽集团延安分公司也几近面临停产,约18000平方米厂房闲置,还有60亩空地未利用。
2016年,经过全面核查和实地调查走访,延安高新区管委会“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流水不腐,产业和项目也应根据市场需求有出有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势在必行。延安高新区启动企业退出机制,集中清理僵死、半僵死企业和不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和项目,通过回购资产的方式把地收回来,并对原有厂房进行提升改造,为新入驻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便利和基础条件,也为延安高新区突破发展瓶颈迎来新支撑和新动力。
2017年,陕汽集团、深圳轻工产业园等一批闲置土地和厂房进入资产回购、划拨程序。经过重新整合、修缮、清理,当年6月,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延安金风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延安兴业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中投亿星熔盐储能产业化项目陆续入驻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这些拥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佼佼者进驻延安高新区,不仅为延安高新区落实产业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龙头企业,也吸引着同类企业、项目以及上下游产业聚集高新区,形成全产业生态链的雏形。
2017年12月29日,延安兴业新材料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投产的新速度,标志着高新区在实现产业转型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下一步延安高新区“腾笼换鸟”计划的实施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新旧毗邻,从资源共享到带动发展
退出机制不是“一刀切”,更不是彻底地推倒重来,对有基础、有上升空间、有发展意愿的企业,更应该推上一把,帮他们、替他们想办法。
“我们的办法就是让新企业和新项目做传统企业的邻居,把空闲的厂房和场地租赁给新入驻企业,让旧的看着新的发展,让新的带动旧的一起发展,这是企业间的相互激励。”分管企业多年的正县级干部石玉表示,“在企业身边树立榜样,虽是细枝末节的调整,其功效却不容小觑。”
守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2007年引进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是延安高新区现有的7家油气装备制造和油气技术服务企业之一。由于石油市场的动荡,守山的效益时好时坏,公司负责人王守山不得不谋划新的市场,甚至走出国门,但都收效甚微。2013年,一个人防设备制造项目被引入延安高新区,亟须解决生产厂房和办公场所。经过协商,守山机械的一跨闲置厂房刚好满足要求,便以租赁厂房的形式进驻守山机械公司厂区,成了守山的近邻。短短一年时间,人防项目用守山公司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整个守山公司的产值和利润,王守山坐不住了。
“就用那么一点地方,一年赚的钱就能跟我这么大的厂一样,实在没想到,很羡慕啊!”王守山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惊讶羡慕之余,这位企业家本能地开始思索:人家是怎样管理的?怎样找市场的?怎样提高产品质量的?能成功肯定有原因。
无独有偶。2015年5月,激光再制造产业化项目落户延安高新区,租用了石源工贸公司的厂房,主要进行激光特种加工,再制造(零部件修复),激光加工相关合金粉末,设备的研发、集成及技术服务。不到一年时间,项目搞得风生水起,后期新招聘了50多名员工,还追加了100万元投资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核心技术。别人的生意红红火火,引发了家门口石源工贸以及周边企业的强烈关注,并主动提出进入延安高新区高新科技企业的培育梯队,积极求新求变求突破。
“通过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走高科技道路,企业是很愿意的,还有嘉盛机械等一批企业,都准备试着走这条路子。”延安高新区招商一局局长杨耀富由此发出感慨:“一个产业是由无数个企业组成的,产业转型首先是企业的转型,单纯谈产业转型、政府转型是实现不了的。”
搭建平台,集聚产业发展要素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地方能聚集各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要么是资源富集、交通便利,要么是有政策有市场,要么靠近高校、科研院校,总之具备了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要素。反言之,要想聚集和发展新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迈上新台阶,法宝之一便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需。除了客观环境、资源,搭建企业所需的物理承载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科研平台,也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想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
2016年,延安高新区开始筹备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旨在提升产业承载力和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延安高新区在定位上突出“高”和“新”,体现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值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科研、人才、产业配套方面的便利和资源。6月,延安高新区成功进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搭建国家级产业培育、发展平台,光明在前。
2017年4月,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产业孵化基地正式建成投运。2017年11月,作为国家最高科研水平的延安能源环境院士工作站进驻延安,不仅将全面提升高新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生产安全,也将引领、带动全国同类的科研平台以及需要此类平台支撑的企业聚首延安。2017年区启动国家“千人计划”推荐申报工作,围绕国家最新能源战略,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张慧博士加盟延安储能谷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已进入省级审批环节。同时,跟随具体产业和项目,引进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李万林,同时还引进马重芳、李建德、李建荣、赫尔穆特·海默尔、周昊、汤立文教授等领军人才。
如果说物理空间、科研、人才平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综合性的检测平台则是企业、项目终端产品赢得市场保障的关键。围绕油气装备制造和油气服务产业板块,现已建成国家油气检测平台,将来延安高新区还将在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建设国家级综合性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检测的官方认证。
高新产业发展平台、物理承载平台、科研人才平台、综合检测等平台的搭建,是产业发展需要的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有了这个巨大的“磁场”,延安高新区聚集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成功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