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四青 惠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说道:“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2017年12月27日,在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承办的“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梁家河村获评为全国十个最美乡村之一,成为我省唯一当选的最美乡村。评选活动由农业部、环保部、住建部等部门联合举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美中国梦”为主题,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推介标准。
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
2017年3月,一场小雨过后,梁家河山坡上的果园里,一排排果苗站在梯田里吸收着阳光雨露,安静而坦然。果园主人展示了果苗的保护武器——果树头顶的自动防雹网。只要天气预报说有可能降冰雹,他们就会拉上防雹网,防止苹果被打伤。勤快的果农年年给果树铺黑膜,让结出的苹果更加明艳动人。梁家河的苹果产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山上有养牛场和养猪圈舍,粪料成了果树的肥料。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指出,“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实现美好愿景,关键要苦干实干拼命干。”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推动改革创新,增进民生福祉,从严管党治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努力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最美乡村,美在美景、美食、美人、美物产。站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的梁家河,经历了贫穷落后,经过勇敢探索,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是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梁家河,村里通了电。后来,自来水、柏油路、电话也通了。2007年,梁家河村成为市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民拥有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2010年以来,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治沟造地,梁家河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粮食亩产由300千克提高到800千克。2015年,梁家河村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村。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7987元。
十八大以来,到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数持续井喷式增长,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达200万人次,2017年预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近两年日均保持在2500人次左右。
来梁家河寻“初心”——
“北京知青习近平,在偏僻落后的梁家河体悟了国情,懂得了群众,认识了实际,锤炼了实事求是、亲近群众的品格,养成了不怕苦难、战胜挑战的勇气,造就了勇于担当、谋干大事的领导风范和才干,确立了‘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志向。”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认为这是“梁家河精神”的精粹所在,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力,吸引各级党员干部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自发地前往梁家河参观学习,追寻“初心”。
梁家河,依靠旅游、苹果和养殖,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1969年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后,最先住在刘金莲家的窑洞里,住了两年多。刘金莲说:“村里的变化大,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回来的一部分都在旅游公司上班,他们住在镇上的楼房里,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了。”原来去年,不少富起来的梁家河村村民在文安驿镇买了房子,刘金莲和儿子分别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刘金莲还住在村里做保洁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
如今,延安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依靠产业发展或旅游带动等方式,像梁家河这样,实现脱贫致富的村子日益多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农村基层,形成了致力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理想信念;植根人民群众、努力服务群众,产生了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为民情怀;矢志千磨万击、勇于吃苦耐劳,练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始终敢于担当、坚持真抓实干,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务实作风。这些都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展现了延安精神的时代精华。”陕西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彦军在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说。
在延安学好延安精神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3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孕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五年来,我市依托无可替代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员培训、挖掘旅游内涵、开展理论研究,使延安精神已成为延安一块响当当的名牌。
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精神召唤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干部、企业职工追寻着老一代革命先烈的足迹,瞻仰旧址、听取讲座,不远万里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我要去延安”,再次成为万千党员干部心之所向。
我来延安寻“初心”——
“只有亲自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听了、看了、触碰了,才能更深切地感悟老一代革命家从实践中探索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这种力量将指引我今后的工作生活。”2017年7月3日下午,结束了在市委党校为期5天的学习后,来自深圳市龙岗区的干部杨锦科充满感慨地说。
2017年7月4日,在陕西省党校系统常务副校长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省委党校副校长吴铁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培训者要珍惜学习机会,在延安学好延安精神,努力把这次培训办成党校系统的学习精品。”
据悉,五年来,市委党校紧紧围绕打造“干部理论知识培训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延安精神研究与传播基地、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基地,努力创建全国一流市级党校”的奋斗目标,自觉承担起强化全国党员干部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2017年1月以来,共计培训市内党员干部20期,培训人数1733人。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截至2017年11月底,共举办培训班2204个、培训学员达10.5万人,五年来全院累计举办培训班5145个、培训学员达26.2万人。
课堂上理论讲授深入人心,讲堂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进八一敬老院,聆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踏上枣园、杨家岭革命旧址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梁家河,看看北京知青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所作的有益探索;来到新区延安学习书院,进入“中国梦”与“正圆中国梦”展馆,看看新时代国家亮出的成绩单,这是激励大家不断砥砺前行、追赶超越的动力……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张思德烈士铜像前,来自四川省信访局的党员干部们高高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随后,齐声诵读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为人民服务》。在场的每一位干部,都不是第一次宣誓,但依然激动不已,犹如战士出征前喝下的一碗壮行酒,让人热血涌动。
四川省信访局干部潘晓龙说:“学习先烈们为理想信念奋斗牺牲的感人事迹后,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今天虽然不再像当年那样艰苦,但绝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延安精神,以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涵,它在延安破土而生,茁壮成长,引领国家和民族走向独立与解放,走向繁荣与富强,是历史留给延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延安、发展延安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