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杨志华 杨瑞雪
巍巍宝塔山,层九入云端。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回首峥嵘岁月,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这是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在这里确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这里形成,党的建设在这里被确认为制敌法宝之一,延安精神在这里孕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在这里奠基。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延安的红色基因更是代代相承。近年来,延安市各级党组织紧扣“圣地延安党旗红”主题,夯基础、强农村,不断创新形式,深化“两学一做”、推动“四化”建设、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加强、全面提升。
冬日苍莽的陕北大地,有一股红色的旋律越过山峁传来,向远方流淌。延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正在以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为基础书写“红色新答卷”。
推广“大数据+小书包”、建起“问题墙+回音壁”——
“两学一做”实现农村党员全覆盖
“打开手机大数据、背上‘党员小书包’、戴上红灿灿的党徽,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情景,要用一辈子去坚守党员的身份和责任。”68岁的李发贵是陕西省洛川县永乡镇黄章村的老党员,提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村党支部人员给他送来的“党员小书包”、帮他戴上党徽的感受时,他激动不已。
“大数据+党员小书包”是延安探索出的党员学习教育的有效形式,现在是每名党员学习的活字典。它与人民出版社共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把党章党规、系列讲话、最新精神、先进事迹等内容以手机APP的方式下载安装到近8万名党员的手机上,定期安排学习任务,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
“针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部分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农村党员,我们发放了44510个实体小书包和4万台小型卡式录音机。”延安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管理科科长白延亮介绍,同时采取陕北说书、快板、相声、农村大喇叭、乡村小剧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全市15万名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无遗漏、效果好,为延安发展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
“党员小书包”只是延安学习教育中的一个红色范例。延安还探索推出了党日活动进书院、“回答四问、争当四有”“问题墙+回音壁”等5个有效载体,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助推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
一个好载体就是一个行动指南。“问题墙+回音壁”坚持问题导向,把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问题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公示在“问题墙”上,让群众知道办什么、由谁办、什么时候能办好,并将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在“回音壁”上逐一回应,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
“为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现在全市6000多个基层党组织都建立了‘问题墙+回音壁’,晾晒问题,落实责任,接受群众监督。”延安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刘晶说,这个“问题墙”就是责任状,就是任务书,倒逼党员干部积极作为、主动担当,继续发扬延安时期干部的好作风。
据了解,制度推行以来,全市梳理出问题42306个,已解决39279个。“问题墙+回音壁”制度入选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图片展,作为全国基层党建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展区展出。
组织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管理尽在掌上——
打造农村智慧党建新模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在延安这片有着6823个基层党组织、15.2万名党员的土地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基层党建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更显急迫与重要。
“针对农村党建标准尺度不一、管理手段滞后、活动载体乏力、服务群众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把推进基层党建‘体系标准化、管理信息化、载体品牌化、服务人性化’作为推进创新基层党建有力载体和有效抓手,推动‘两力两率’在基层落细落实。”延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梁建军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017年5月,延安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延安市各领域党建工作标准(试行)》,建立了可对照、可检查、可考核、可评判的基层党建工作标准体系,实现了基层党建考核方式由粗放向精准转变。
“互联网+”战犹酣。延安建成集管理、办公、服务、宣传、教育、互动6大核心34项具体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全面实现党务工作在线部署、党内活动实时监管、党员动态随时掌握,形成了“组织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管理尽在掌上”的智慧党建新模式。
“目前,平台投入使用4个多月,日均活跃度3.2万人次,各级党组织在线发布公文12.5万次,党员在线交流学习体会36.8万次。”延安市远程中心副主任高青山说。
一名党员一面旗。为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延安把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制、党员中心户、两说一联等延安特色党建品牌有机整合在一起,探索推行了“年初承诺定任务、平时积分强管理、年终评议兑结果”的闭环式管理办法,加强对党员承诺事项兑现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强化能者上、庸者下、错者容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彰显先进性。
同时,宜川县探索建立了“党员成长袋”制度,详细记录每名党员成长过程中的表现,有效解决基层党员档案缺失多、管理不连贯、评价难客观等问题,实现了对党员的精细管理。目前,宜川县为全县303个支部的7000多名党员建立了“党员成长袋”。
一个支部一盏灯。延安深入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坚持村干部值班制和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构建市县镇村全覆盖、无缝隙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建成990个便民服务中心和站点,做到了服务贴心暖心,群众顺心舒心。
建立长效机制,给第一书记吃了“定心丸”——
第一书记进得去、驻得下、真干事
90后的“娃娃书记”张文妮,在2016年被评为省“优秀第一书记”。她带领党员群众建成2.5公里长的生产路,发展山地苹果1000亩……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两年时间她让富县张村驿镇榆树村变了样。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第一书记具有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自身专业优势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理应在脱贫攻坚中一马当先,肩负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梁建军说。
但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往往出现走形式、摆过场,消极应付的现象;或由于政策不持续或上级领导重视程度有所变化,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这都严重影响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书记在农村确实很辛苦,但现在工作积极性很高。”刘晶介绍,近年来,延安不断完善考核办法,探索激励考核的长效机制,使第一书记正在成为农村抓党建、谋发展、促扶贫、保稳定的排头兵,许多在原单位默默无闻的干部,到了基层后都绽放了光芒。
为了使第一书记进得去、驻得下、真干事,延安从严管理第一书记,相继印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对第一书记工作状况进行跟踪掌控、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给第一书记吃了“定心丸”。
出实招,方能见实效。2017年以来,延安实时轮换调整、召回重派第一书记109名,261名第一书记被提拔使用。并且通过组织开展“优秀第一书记”评选活动,延安先后涌现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14名,全市优秀第一书记40名,县级优秀第一书记237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