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在《延安新区新风貌》摄影大赛展览的颁奖典礼上,得知自己的摄影作品获得优秀奖的消息后,50岁的杨红咧嘴笑了。他走南闯北驻扎了不少工地,第一次获此“殊荣”。
2017年9月的一个下午,烈日炎炎,杨红正熟练地驾驶着挖掘机进行挖土工作。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辆挖掘机的长臂不能正常进行工作,发现异常后,几个工友第一时间对挖掘机长臂进行了抢修。咔嚓,杨红用手机将工友们抢修的瞬间定格了下来。
黝黑的脸庞布满皱纹、深蓝色的夹克工服略显臃肿,一顶安全帽是杨红每天的工作装备。说起新区的变化,他自豪地说:“刚来的时候,这几条路才修了个大概,路灯也没全装上。现在再看,不光这几条路看不到头,新修的几条也看不到头和尾了。”“老杨每天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拿着手机不断地拍照,哪里开工、哪边建得快建得慢他都清清楚楚,他就是我们这片的‘眼睛’。”一旁的工友打趣道。杨红是一位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挖掘机工,他说延安新区的建设速度确实非常快,去年他回了趟老家,再回来时看到周边大片的工地都变了样。
杨红告诉记者,他2016年9月份第一次来到延安,了解到延安新区正在大规模建设,而且新区正是延安发展的对外展示窗口,他就萌生了用照片记录变化的想法。“我要把这里新生的美好都记录下来,亲手送给现场顶着烈日辛苦劳动的建设者们。”
和杨红一样,同在新区工地的郑虎芝也喜欢用手机“记录”,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总是对着工地现场和施工建设者们不断地按着手机的照相机拍照。
杨红、郑虎芝只是万千新区发展的建设者和记录者的一个缩影。从延安大剧院到为民服务中心,从一号地块到六号地块,到处都有像杨红、郑虎芝一样的身影,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用实际行动描绘着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诠释着延安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正是有杨红、郑虎芝这样的有心人,才还原了现场建设者的笑颜。如今,在延安新区,随处可见沸腾而充满希望的建设工地。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工地里机声隆隆、热火朝天,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上建设者的身影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他们以一流的速度、上乘的质量诠释着“新区速度”,用辛勤的汗水、青春的热血谱写着建设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