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明国的股权证 ●在就业扶贫政策帮扶下,张亚琴儿子顺利就业 ●在自家果园里养鸡的田成梅 ●王世华给龚园文传授自己的养羊经 ●包扶单位县审计局为张亚琴家送来旋耕机 编者按: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按照“六个精准”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目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脱贫的冲刺阶段,让我们走近富县扶贫的那些人。 A 贡明国:
“农村‘三变’改革让我有了致富信心” 通讯员 高叶彤
“等开春我们就搬新家,这个旧房就改造成一个养鸡场。”75岁的贡明国精神矍铄地继续规划,“儿子明年回来开一个农家乐,土鸡就用自家养的。”
这些“规划”对于曾经的贡明国一家来说,完全是遥不可及的事。
贡明国一家住在北道德乡政府以西20公里处的渭家河村,这是北道德乡唯一的一个川道村,交通闭塞,村民们种庄稼、养鱼、种菜勉强维持生计。
更雪上加霜的是,自从2015年贡明国患脑梗卧床不起之后,妻子和儿媳既要照顾他,还要带两个孙子,家里乱成一团,养家糊口的重任全部丢到了儿子贡定祥一个人身上。肩头担着高额的医药费,一家六口人等着吃饭,贡定祥只好选择出去打工,眼看着家里田地也都撂了荒……
2015年,贡明国一家被列入精准扶贫范围,政府为帮其一家脱贫致富想了很多办法,减免医疗费用、帮助发展产业、帮忙建新房……
“光靠政府给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村民富起来,必须发展产业,我们村这几年正在推进‘三变’改革。”第一书记龚园文拿出一沓股权证向笔者介绍,“今年村里黄花菜合作社一共入股了100亩,现在是股权发放阶段,这就是贡明国家的股权证。”
据了解,贡明国入股村合作社后,合作社按不同生产阶段给予农户保底土地流转金,第一个3年,每年每亩地200元;第二个3年,每年每亩地600元;第六年以后每年每亩地1200元……村委会还将村集体承包出去的20口鱼池收回,寻求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以鱼池及配套设施入股,所得收益70%归村民,30%留存村集体,用于本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支出。
人逢喜事精神爽。随着贡明国一家收入渠道的变多,贡明国的病也好了很多,“以后不种地还有分红,我们也能腾出手再去干干别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我现在有了致富的信心。”
B 田成梅:“政策好,更要好好干”
通讯员 陈振富
小车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兜兜转转,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山坳里。
这里位于富县茶坊镇羌村的山峁上,叫柏树塬。山谷里伸出一个马蹄形的地盘,四面环山。一片果园,一个鸡场,组成一个天然农场,镶嵌在大山深处。拴在农场入口处的土狗见到陌生人不停地狂吠。旁边是一处用石棉瓦搭成的简易的“家”。阳光下,果园里,一群群鸡正在觅食。山坳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母鸡下蛋后发出的“嘎哒、嘎哒”叫喊声。
在果林深处,笔者寻到了农场主人田成梅夫妇,撒料、清扫、捡鸡蛋……主人一边忙活一边跟我们讲述他的创业经过。笔者得知他们到山里与鸡为伴已经两年多了。
上世纪80年代,19岁的田成梅卷铺盖从山东来到富县打工,在这里说了媳妇安家落户。没有土地、没有手艺的他,为了谋生,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飘零。伐过木材、栽过树苗、看过果园、当过小工、卖过豆腐……
2000年,村里盖学校,田成梅掏了一万元把户口落在了羌村郭家庄组,分得了七亩土地,地里的收入并不足以养家糊口。他依旧漂流在外,居无定所。
直到2008年,田成梅才盖了属于自己的新房。4间房、9万元,借了3万、贷了6万,利息2分。“我给媳妇说,盖吧,趁咱还能干得动,贷款慢慢还。”陕北人的传统观念,有了房子才有了家。田成梅盘算着实施,先从村里的山峁上买别人家的7亩荒地,然后种上果树。由于果树处于漫长的生长期,短期无法得利,他就依旧靠打工来清息还本。
7年后的2015年,田成梅还有7万元外债。他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
这一年,政府给他发了400只鸡苗,他自己又借钱买了600只,然后把“家”转移到山峁上,与鸡为伴。白天一边喂鸡一边在果园里干活,夜里要反复起来,打着手电到鸡棚里看看这些鸡宝宝。到了卖鸡的季节,田成梅骑着摩托,裹着大衣,带着一捆鸡到县城叫卖。
茶坊镇政府了解到情况后,在报纸、网络、朋友圈帮他大力宣传。逐渐地,买家或涌上门来或打电话订购。田成梅老实憨厚,凡是买他鸡蛋的人,他都多赠送几颗。时间长了,买家都乐意照顾他的生意。
生活终于有了起色,第一年下来,他净落了四万元。第二年,田成梅自愿退出精准扶贫户,决定扩大养殖规模,自己致富。听说了他的“志气”,扶贫办给他办了5万元贴息贷款,畜牧局给他拨了2万元用于建鸡舍,包扶该村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靖江协调为他的鸡场拉了电、买了粉料机和饮水罐……
这一年,他养了3000只鸡,终于还清了所有外债。
村里有几家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也养起了鸡,他积极传授经验,有来买自己鸡的,也向大家推荐别人家的鸡。“要富大家一块富!”田成梅总这么说。
2017年3月,田成梅盖了偏房,修了院墙大门,硬化了院子,给儿子说了媳妇。老田自信地计划着未来,“给娃说媳妇又花了20万元,但果园挂果了,我还会养鸡,这不是什么问题。”
午后的阳光洒满柏树塬。“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帮扶。”田成梅由衷地说道。
C 龚园文:贫困村里一束“光”
通讯员 吴龙迪
“叔,你今年那5000元互助资金拿到手没?”龚园文一进徐传喜家门就这样问道。徐传喜是富县北道德乡渭家河村的一名贫困户,龚园文是富县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事,自2017年初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以来,像这样的话,龚园文不知道问了多少回。
询问调查、了解村民困难、想办法解决,然后跟进、再询问、再发现问题、再解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像徐传喜这类老实人,你不问根本就不知道他需要啥。”龚园文说。
徐传喜的妻子王腊香早年患上了烟雾病,买药、住院、动手术都需要钱,儿子徐宁还在读大专,王腊香即将面临第三次开颅手术,但是10万元的手术费让徐传喜终日愁眉不展。
龚园文了解情况后,迅速发动了募捐,目前已经募捐到1.7万元。“只要争取到剩下的手术费,再加上合疗报销,王腊香的这次手术就相当于不用自己出钱。”这才帮徐传喜一家渡过了难关,这仅仅是龚园文工作的一个缩影。
渭家河是一个贫困村,由于地处狭窄的川道,没有主导产业,村民只能靠种玉米维持生计。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景气,村民日子过得很紧巴。
龚园文向笔者回忆,“我以前没来过渭家河,只知道这里是个贫困村。第一天到的时候,七拐八拐也找不到进村的路。路过破败的一户人家,我进去问路。交谈中才知道,我已经到了渭家河的地界。这老两口是外来户,老头叫王世华,老伴叫刘兰芳,在山上开了片地种些玉米,平时就靠这点玉米和上山捡山货换些柴米油盐,3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老王出车祸治腿还欠了不少外债,家里没水没电,打开手机都收不到信号。”看到这样困难的生活画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龚园文一到任后,立刻摸排走访,了解情况,发现像王世华家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村里人大多以种植玉米为主,收入普遍较低,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地就荒在那里,村里道路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
说干就干!修路、架杆拉线、寻找水源、发展合作社、抓党建……龚园文一上任,就甩开了膀子开始干。
2017年一年,龚园文在渭家河驻村264天,通过自己所在单位的积极争取和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为村里铺设砂石路5.5公里、柏油路2.5公里,兴建合作社办公用房5间,实现杨家庄自来水入户全覆盖工程和渭家河动力电全覆盖,实施渭家河百亩稻田恢复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为这个贫困村照进了一束光。
王世华老两口在政策的帮扶下,新盖了房子,接通了水电、天然气,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70头羊。村里33户贫困户一年间减少到了25户。
“龚书记为我们真干了实事,现在的日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刘兰芳开心地对笔者说,“2018年开春我们准备再养几头猪,完了你们一定要来尝尝我亲手晾晒的腊肉。”
据了解,现在渭家河有430位村民入股村上合作社,摇身一变成了股民,人手一本股权证。荒弃的土地流转了100亩,种上了经济效益更高的黄花菜。山沟里的新建鱼塘也成了他们的致富产业。村里稻田恢复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久之后村民就能吃上自己种植的大米……
D 张亚琴:“精准扶贫让我重拾生活信心”
通讯员 魏彤
“政府一有好政策,帮扶干部就帮我们积极争取,这不,儿子一毕业,帮扶干部又跑前跑后帮忙解决就业……”张亚琴激动地细数着帮扶单位为自己家做的每一件好事。
家住富县茶坊镇的张亚琴,家境本来还算殷实,却在2009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所有家当,还烧掉了左右邻居的两间平房。一家四口霎时没有了庇护所,只能借宿亲戚朋友家。
祸不单行。2015年1月26日,丈夫温建虎又出了车祸致内脏严重挫伤,胸骨、肋骨多处骨折,医院数次下病危通知书。温建虎出院后,欠了五六十万元外债,儿子还在读大学,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张亚琴在车行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
“就这短短几年出了这么多事情,有时候真的觉得快撑不下去了,向亲戚朋友借了那么多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虽然别人觉得我家里困难,没有急着要钱,但是自己心里还是不好受。”说起过去的事情,张亚琴湿了眼眶。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16年11月份,富县审计局包扶干部杨猛与王峰来到了张亚琴家,几番了解后,将其定为精准扶贫户。
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儿子的就业是摆在全家人面前最大的问题。帮扶干部马上把县上的就业政策告诉他们,他攻读的石油化工专业正好符合延能化的招聘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7月,儿子正式入职延能化,每个月还能有一部分工资贴补家用。“女儿在学校享受一对一扶贫政策,今年英语还考了满分。”张亚琴脸上透出笑意。
“王峰局长还联系了县果业局的技术人员给我们培训,果树现在越长越好了,去年纯收入两万元。”张亚琴高兴地说,帮扶干部还帮助她在洛川承包了十亩果园,为他们免费提供肥料、旋耕机、羊粪。她还把扶贫资金入股食用菌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代培代养,一年能分红4000元。
丈夫身体初愈,需要长时间休养,休养期间的医疗费用又是张亚琴一家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茶坊卫生室及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药品,“丈夫一天天康复,日子越过越有希望了,刚出事情时,心里怎么也想不通,现在都放下了,不管什么时候精神不能倒!”张亚琴充满信心。
“帮扶干部人好,白天单位事情忙,晚上还要来我家开导我,问最近有没有什么困难。儿子就业了,还经常找他聊天问他适应不适应……”张亚琴感慨地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要好好干才对得起人家的帮扶。”
阳光照进客厅,屋子里暖洋洋的。问及新的一年的愿望,张亚琴说:“明年给儿子结婚,再把果园规模扩大来给别人还债,但是不管怎么样,丈夫身体逐渐好转,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