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产业托举百姓脱贫致富小康梦
——志丹走出精准产业扶贫特色路
  通讯员 曹志山 周志团 刘晓媛
  1月15日,志丹县绿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情系乡情芪助脱贫”第二期黄芪产业助力脱贫现场会。期间,绿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贫困代表还签订了黄芪种植合同。
  据悉,志丹县绿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履行社会职能,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重点。2017年,公司向39名贫困户免费发放了黄芪种子758斤、专用肥1.2万公斤、捕鼠器758个,价值约17万元。目前有4户贫困户通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贷款14万元投放到该公司用于企业融资,有效解决了一些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实际困难。这是志丹精准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支撑。志丹县在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制约瓶颈,力求在产业扶贫中将园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聚焦“三大产业”,形成“三大模式”,创新“三大机制”,成功探索了精准产业扶贫特色路,用产业撑起贫困户脱贫致富小康路。
   规划引领 政策保障 理清产业扶贫新思路
  2017年精准识别数据清洗后,志丹县共有建档立卡户1300户3237人,其中五保户261户。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这些人脱贫致富?这成了志丹执政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让农民摆脱贫困,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关键在产业扶贫,这是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最佳选择。
  思路决定出路。志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促发展,一系列保障产业脱贫的政策相继出炉,《加快推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志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志丹县农村产权制度“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志丹县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志丹县精准扶贫长效产业认定(试行)办法》《志丹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互助组织认定(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追赶超越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贫困户产业建设和贫困村经济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加快脱贫的良好态势。
  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村级班子的建设,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志丹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贫困村实际,因村施策、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在山岭村建苹果产业、在川道村建特色种养殖业、在林区村发展中蜂养殖等产业,56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适合本村发展的集体经济。目前,贫困村中41个村发展苹果产业819.83亩,6个村发展黄芪288.3亩,2个村发展葡萄20亩,个村发展中蜂93箱,1个村发展仁用杏43亩,1个村发展养驴6头,2个村发展油用牡丹73亩,1个村发展黑枸杞32.8亩。
   聚焦产业 因户施策 不断增强“造血”新功能
  这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三九时节,刚下过雪,红都大地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旦八镇马莲崾岘贫困户李新珍一大早起床来到果园,忙着修剪果树。她说:“昨天技术员手把手给我教了怎么修剪果树,我赶早来自己修剪,这可是咱脱贫致富的希望,要细心管理了!现在政策好,咱自己也得好好努力!”李新珍正是通过产业扶贫逐渐走上了脱贫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产业扶贫,绝非简单地将项目引进村中,更要让“脱贫”扎根在农民心中,改变贫困群众思想意识,变“输血”为“造血”,依靠他们自身力量提升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最终实现扶贫成果由贫困群众共享。在产业扶贫中,志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苹果是志丹的主导产业,经过近十年发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6.62万亩,挂果园10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突破2亿元。县上按照苹果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对有土地、有劳力的贫困户主推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全县共有742户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在政府免费提供苗木、肥料等物资的基础上,对2017年新建果园人均达到2亩的每户补助5000元,人均不足2亩的每户补助3000元,共为199户贫困户发放果树肥料补助资金85.3万元;对入股陕果集团的161户无产业户每户补贴1万元现金,共补贴161万元。
  特色养殖是志丹辅助脱贫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全县共有268户发展养殖业,养殖牛、驴、鸡、中蜂等2015头(只、箱),其中养殖中蜂27户345箱;养牛(驴)132户551头;养羊(兔)6户126只;养猪127户601头;养鸡5户392只。对于达到验收标准的特色养殖户,养殖牛、驴等大家畜的户均补助8000元,其余养猪、鸡等养殖户户均补助5000元,共补贴资金173.6万元。
  与此同时,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由公司和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全县共有58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388亩。围绕观光旅游、山地苹果、富硒土壤等优势资源,采取贫困户入股土地、劳力等方式,发展万亩山地苹果、万亩油籽牡丹、万亩黄芪种植基地等发展机遇,吸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陕果集团吸收158户发展苹果产业;延安惠农合生有限公司吸收2个贫困村发展油籽牡丹73亩。
   创新模式 多种探索 拓宽发家致富创业路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作用越来越凸显。志丹县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径,创新“三大模式”,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渠道,让很多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入股就分红,没有任何风险,不到两个月就领到了分红,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2017年12月11日,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残疾人贫困户崔志清领到2000元现金分红。2017年10月份他入股张志明创立的志明白绒山羊繁育有限公司后,没多久就领取了首笔分红款。
  这是志丹县推行的“入股分红”模式,贫困户借助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志明白绒山羊繁育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协议书,贷款本金由公司偿还,公司三年内给入股农户分红1万元,并免费发放羊子5只。目前,全镇有2户贫困户入股,并获得了半年入股收益。“公司吸收贫困户进来,不仅盘活了公司资金,而且贫困户能从中分红,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张志明说。
  志丹县对于无土地资源、无劳力、无技术等发展产业困难的贫困户,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资金投入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贫困户从企业、合作社获取红利。
  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也是志丹入股分红模式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161户贫困户达成5年合作协议,合作的贫困户一次性向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注入资金1万元(由政府补贴),公司负责生产运营,贫困户只入股不参与公司经营,公司从2018年至2022年逐年返还红利和本金,每年返还本金2000元,分红1000元,5年内户均返还红利和本金1.5万元。
  73岁的赵志前是丁岔村的贫困户,基本没什么经济来源。“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啊,今年我们入股陕果集团1万元,每年都可以领到1000元的分红,而且以后公司要雇人,我们还能去打个工,在家门口把钱赚,这心里踏实多了!”他说着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既有股金,又有薪金,如此好事,这得益于该县的“企业带动”模式。筑巢才能引凤,借梯才能登高。志丹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对龙头企业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上及时引进陕西果业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为贫困户发展搭建平台,既解决了龙头企业无土地建基地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稳收增收难题。
  同时,志丹县利用“三变”改革助推贫困户发展产业。借助“三变”改革之力,采取“经营主体+三变+贫困户”方式,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助推产业脱贫。
  志丹县永宁镇崾子川村就是借助“三变”之力,助推产业的受益者。该村支书康志金介绍说,他们村依托永宁山景区资源,成立崾子川油用牡丹合作社,与北京惠农合油用牡丹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农民将6129.4亩疏林地入股,开发油用牡丹,达成5:5分红的利益股权。同时,将劳动力资源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达成长期用工协议,形成劳动力资源股权。目前,村上有10户贫困户种植了油用牡丹,有了稳收增收来源。
  健全机制 凝心聚力 打赢脱贫路上攻坚战
  没有机制保障,工作就很难开展。为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县上成立了志丹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产业脱贫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产业扶贫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吸收林业、果业、畜牧、旅游、招商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县委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抽调县直部门领导干部,成立115支驻村工作队,对全县109个村进行包抓帮扶。县农业局成立了8支产业扶贫包抓服务队,做好所包镇办的产业扶贫工作。
  为强化对贫困户的培训,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县上建立了志丹县产业脱贫110指挥中心,成立种植业、苹果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业等13支产业扶贫服务小分队,24小时运转,公开接收村级和贫困户个人技术需求,在培训方式上除了室内培训、田间地头召开现场会方式之外,对贫困户更加注重一对一、手把手多轮次培训,得到了广大贫困户充分肯定。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县上统筹整合涉农资金7000余万元,其中42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列支112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每村20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户的产业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列支10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分别向志丹县农村信用合作社注入300万元、长安银行志丹县支行注入350万元、志丹民生村镇银行注入350万元,每户贫困户可以申请额度为3~5万元的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全额贴息贷款。
  与此同时,县上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新机制。统一了“政、银、企、农”认识,健全了利益联结机制,在放大扶贫资金、推进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发展贷款难、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做到了“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志丹县持续把做好产业扶贫作为促进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提高群众满意度的坚实基础,把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到精准扶贫上来,通过根植发展基因,激发内生活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以产业托举贫困百姓致富梦,携手走向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