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张延静:
不当老板当农民 回乡闯出新天地
  通讯员 赵力 本报记者 方大燕
  “看这芝麻,有光泽、大小也均匀,而且嚼起来味香、微甜,口感非常好。”在延川县关庄镇鸭巷村一农户的芝麻堆旁,一位收购商高兴地说。看着门口堆放的芝麻,再看着收购商满意的表情,张延静也高兴地笑了。
  “鸭巷”指的是山大、沟深、坡陡、路窄的地方,鸭巷村顾名思义就是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1985年,张延静嫁到这个村,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她有了走出去的想法。于是她家迁到了永坪镇,丈夫在外打工赚不了多少钱,张延静就开始寻思着自己找个营生干。她先后卖过饸饹、豆腐脑。因为为人热情、饭菜可口,生意也越做越火。之后,她家搬到延川县城,张延静又开始做蔬菜生意。
  2005年,延川“全家福”开业。因为在蔬菜市场上口碑好,经销商就找到张延静,希望她能做超市的蔬菜供应商。从此,张延静承包了超市蔬菜干果调味区,她也从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有十几个工人的“小老板”。万事开头难。起初,超市经营、员工管理、市场竞争等问题接踵而至,这让张延静压力很大。但她顶住压力,慢慢地适应了角色的转变,生意越做越好,年均纯收入达70多万元。
  就在张延静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之时,她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当农民。2014年,张延静回到了离别30多年的鸭巷村,又成了一个农民。她和本村10户贫困户成立了延川县亿隆种植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所有投资由她承担。
  “我上了年纪,外面打工人家都不要。她就把我雇在合作社里打工,每年能拿到五万元的工资。”说起张延静回来后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村民张志雄说,张延静干事情有能力、有魄力,他愿意跟着她一直干下去。
  成立了合作社,就要谋划更远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村上道路不好,张延静就自己购买推土机整修了8公里的环山产业道路。之后,她又平整土地、购置农用工具、选购树苗,改善了基础设施,流转承包了380亩山地老果园,并对老果园进行了平茬改造,全部嫁接了优良品种,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科学管理,长势良好。为了充分利用幼树期的空闲土地,经营实施循环立体经济,在果树成长期间,她又带领合作社农户在果园套种了黄豆、花生、洋芋、芝麻等农副产品,同时还养了8头猪,给鱼池投放了8万尾鱼苗。
  “别小看套种,每年光靠这个,我们的年收入就在百万元以上。”张延静高兴地说,今年她又流转土地200亩,全部栽植了大红袍花椒,效益非常可观。
  如今,张延静成为了该县的一名人大代表。不光自己要发展,她更多的是改变村民对土地的看法,带动大家发展产业,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鸭巷村能成为一个在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下壮大起来的新农村。”张延静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