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努力扩大有效投资
张骁卫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扩大有效投资作以下发言。
一、高质量发展首先依赖于高效益投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做好新时代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有需求、有回报、有效益的投资,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扩大有效投资,不但可以提升经济总量,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收入增长,而且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路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完成好推动三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场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依赖于不断扩大有效投资。
二、有效投资不足是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在扩大投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一大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新常态带来新变化,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同时,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了较大困难,投资增长乏力、有效投资不足、投资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总量逐年减少、增速下降。201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7.2亿元,位列全省第5位;2016年1359.33亿元,退居全省第6位;2017年1283.65亿元,退居全省第7位。2016、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下降15.4%、5.6%。二是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效益低。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年度)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能更确切地观察建设与生产、建设与消费之间的关系。2015年,全市首次出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GDP总量,投资率为102%,2016年、2017年投资率分别为101%、100%,远远高于2017年全国76%的投资率。三是投资结构不优,对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作用不够。从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占比过小,2017年民间投资完成128.47亿元,占投资比重仅为10%,位列全省末尾。国有投资中,又以主导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的中省企业投资为主,市属企业投资占比少。从三次产业投资比例来看,2017年一、二、三产投资比分别为3.3%、30.7%和66%,支撑转型发展的大型工业产业类投资明显偏小。从重点建设项目看,2018年安排268个市级重点项目中,产业类项目145个,年度投资计划仅占全部投资计划的54%,产业类项目占比较少,特别是缺乏新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四是项目谋划薄弱,投资后劲不足。项目谋划手段弱、前期工作不充分,临时性包装、粗线条编制,概念性项目多、条件成熟的项目少,基础设施项目多、产业类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项目储备不足、深度不够,难以接替有序。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高效益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远远不能满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以高效益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1.扩总量。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催生更多新的投资热点。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需求,紧盯中省“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试点、重大工程,谋划实施一批高投资、高质量、高效益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是加快项目落地建设。跟踪落实中省部委厅局、重点企业支持我市的各项政策和达成的合作意向,积极促成一批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三是运用现代金融手段,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对地方政府而言,投融资手段主要有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融资、各类引导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当前我市仍是吃饭财政,用于发展的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要坚决摒弃依靠财政发展的传统思维,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大前提下,积极捕捉国家新的财政、金融、货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投融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投资和各类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和放大效应。加快学习和熟练运用PPP等现代融资手段,积极融通各类社会资金,为扩大有效投资寻找资金来源。
2.优结构。一是优化投资产业结构。聚焦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后整理、文化旅游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谋划、投资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重大产业类项目。二是加大对新领域、新产业的投资力度。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经济产业等新的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和投资强度。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把民间投资作为促进有效投资的生力军,抓住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机遇,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公共资源集中交易,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降低用气、用电、用水、物流等要素成本,营造公平、公正、阳光的市场环境,全方位改善提升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促进民间有效投资。
3.强效益。一是强化项目规划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杜绝为投资而投资的盲目上项目。二是优化项目空间布局,杜绝重复建设。引导县区依托产业链布局项目,避免县区布局建设产业雷同项目,坚决杜绝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坚持效益优先,提高投资实效。多措并举确保项目及时建成,尽快投用,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释放。
以后整理和“三变”改革为突破口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步伐
刘小鹏
一、提高认识,客观评估全市农民增收形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0%,位居全省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25元(其中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构成中占比分别为52.5%、38.1%、7%和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0元,较2015年增长18%,年均递增8.5%,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以农业产业为主的经营性收入占到一半以上,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但是,面对追赶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农民增收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是全市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差1907元,与发达地区差近3倍;在全省排名中,我市位列第三,与第一名西安市差4997元,与紧随其后的第四名咸阳市仅差95元。二是全市苹果面积和产量占世界苹果的1/20,产量达到323万吨,而2017年仅出口1.7万吨,不足1%,与苹果大市的地位不匹配。三是我市作为全国地级市第一大苹果优生区,产值达百亿元,但苹果产业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仅占40%左右,价格也不及周边甘肃一些产地,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钱。反映出我市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虽然取得了规模优势,但在分级分拣、品牌营销、冷藏物流、精深加工等后整理方面滞后,没有实现优质优价和农民增收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要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要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以苹果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重大举措,完全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因此,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市委决策、市人大决定和市政府部署,把增收任务落实到全产业链上,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 2018年,全市农业系统要认真贯彻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产品后整理和农村“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三产融合,抓好产业扶贫,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步伐,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的目标。
(一)强力推进农产品后整理,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完成50条智能选果线建设任务。按季度对选果线建设进度进行督导考核,苹果采收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苹果分级分拣销售比例达到85%以上,通过分级分选促增收。
2.完成10万吨气调库建设任务。在果蔬基地县区建设100座千吨级冷库,全市储藏能力达到百万吨以上。提升洛川产业园等农产品贮藏库群能力,配套组建一批冷链运输公司,通过冷藏促增收。
3.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和壮大粮油、果蔬、畜产品和中草药精深加工产业,研制一批加工产品进入航空、酒店等高端市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0.6:1,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促增收。
4.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继续整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成“梁家河苹果”商标注册和“延安苹果、梁家河苹果”标准发布。指导企业推广个性化与小型化包装,办好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通过品牌营销促增收。
(二)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释放农民增收动能
1.推进“三变”改革,增加股权收入。抓好57个“三变”改革试点村,推广“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的体制模式,“园区承载、一县一业、一业一龙头”的产业模式,“集体引领、主体联合、贫困户抱团”的生产组织模式,让农民在土地、劳务、资产、股权等方面全方位增收。
2.抓好产权制度改革,增加集体收入。加快建立市、县、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指导宝塔、吴起和30个产权改革试点村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年底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多渠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完善“三权分置”,增加财产性收入。巩固全市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继续引进一批像陕果、海升、蒙驴等大型涉农企业,流转土地,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4.鼓励创业创新,增加工资性收入。支持农民和返乡人员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务工创业,开办农资商场、小微企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认定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优先支持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有偿服务,引导经营主体推行产加销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洛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个。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果畜沼等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新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210个、专业乡镇16个,实施“互联网+”“旅游+“文化+”等战略,使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让农产品穿上“文化的马甲”,增加农民收入。
(五)聚焦优势产业,抓好产业精准脱贫
加快发展壮大以苹果为主体,蔬菜、畜牧为补充的“一主两翼”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构建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广“六抓六注重”产业扶贫模式,把带动贫困户纳入经营主体认定条件,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和脱贫机制,让贫困户分享更多资产收入。
三、夯实责任,确保农民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与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推进会,加大对县区和涉农部门农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和督查;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果业、蔬菜等涉农部门是农民增收的主力军,要把增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链条上,加大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不忘初心使命 主动担当作为
郝建东
这次学习班主题突出,组织严密,内容丰富,使我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体会到了党中央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的坚定决心,增强了使命担当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把握精髓要领,增强使命担当
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伟大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做到:一要始终如一践行初心,履行使命。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卫生计生事业承担着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神圣使命。我们要认真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的新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二要始终如一担当尽责,推进改革。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矛盾面前不躲避,困难面前不绕行,扎实推进卫生计生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三是要始终如一脚踏实地,永远奋斗。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事业的发展也要靠奋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才能把卫生计生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迎接挑战
我市多年来经济持续低迷,去年有了很大起色,但总体发展压力仍然较大。作为民生事业的卫生计生部门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为全市分忧减愁、出力添彩、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迈入全省第一方阵,连续两年位居第二。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推广子长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改革又成为全国的新模式;在基础条件十份薄弱的情况下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同时又启动了健康城市创建;以综合医院为主体,专科医院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部健全,达到国家规范要求。这些工作虽然都走在了其他地市的前列。但是,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是人口变化为卫生计生带来新的压力。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明显增多,而我市医养结合和康复体系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需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也将成为我市的又一潜在的社会问题;二是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不强,三医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子长医改模式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多数县没有真正复制落地,医改的整体效应有待提升;三是健康扶贫任重道远,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因病致贫返贫占比越来越大高,扶持难度越来越大,健康扶贫还需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四是基层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低下,依然是制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久久为功,努力谱写新时代卫生计生工作新篇章。
三、奋力追赶超越,推进工作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狠抓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打赢深化医改、健康扶贫、健康城市创建三大战役,促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更加均衡、更充分发展。
(一)推进重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坚决贯彻新时期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是公共卫生在传染病防控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慢病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二是医疗卫生在加强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人才“百千万”工程,重点抓好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三是计划生育在落实全面两孩政策的基础上关注人口结构变化,重点抓好妇幼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持续深化医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公立医院医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在规范完善第一医疗集团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第二医疗集团实质性运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三是对标子长公立医院改革,填平补齐县级公立医院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三)强化健康扶贫,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降低因病致贫返贫的占比,有效降低因病致贫返贫的占比,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一是完善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对现有贫困患病进行分类救治,斩病根去存量;二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十大行动”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断病源控增量。
(四)创建健康城市,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
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一是大力倡导健康生活。积极实施健康教育促进行动,不断强化群众的健康自律行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二是努力打造健康环境。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全力实施厕所革命,营造健康整洁人居环境;三是优化健康服务水平。强化公共卫生均等化,着重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总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推动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
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 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张拴林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水务局紧紧围绕“五大战略”总体布局,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水利工作综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并在2018年全省水利工作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中央投资完成位居全省第二;中省综合考核指标高效节水灌溉综合评价为全省优秀。
但是全市水利建设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水少、水脏、沙多、难利用”等问题突出;二是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少,水资源保障能力差;三是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投入不足,河道水质不达标,且有恶化趋势,领导曾多次批示;四是水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五是水利工程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六是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2018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强党建,聚合力,抓水源、重配套,治污水,优环境”的总体要求,以“针对水少,水利人怎么办;针对水脏,水利人怎么干;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水利人做什么;”为主题,紧紧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开展治水工作,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努力实现“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脏水为净水,变水少为水多”,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按照“党建争优、工作争先”的目标要求,坚持“抓党建正风气,抓党建鼓士气,抓党建促工作”的思路,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打造“上善若水,利为民生”的水务党建品牌。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干部保障。
二是全面推进河长制。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依法监管和考核问责,夯实各级河长责任,落实水质达标方案,编制“一河一策”,完善“一河一档”,建立“一河一单”,推广“一河一企”。下大力气建设水体达标工程,投资27.82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88个,开展千人治污大行动,封堵入河污水口,禁止污水直排,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决消灭劣Ⅴ类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为延安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启动永宁山水库前期,全力支持古贤水库建设,力争龙安水库立项审批,王瑶水库加坝、陕甘宁供水等前期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洛川李家河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水源工程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型水库为龙头,引调水工程为骨干,中小型工程为主体,再生水利用为补充,努力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体系。
四是增强水利企业发展实力。针对水利企业只承担水利工程建设维护,无经营收入的实际,千方百计增强水利企业发展实力。发挥行业技术优势,挖掘企业潜力,加快转型发展,扩展经营范围,增强自身盈利功能,鼓励发展小水电、优质桶装水加工配送等实体经济,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
五是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水利项目建设。按照“水美乡村、水富乡村”思路,完善顶层设计,加快节水灌溉、水保生态,推进“五小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1000平方公里,新修改造基本农田9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新建修复塘坝涝池300座。集中区域,集中投资,使水生态治理向高标准、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水利示范点,彰显综合效益。
六是深化水利改革。积极发挥市县水务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扎实推行水利投融资改革。实行水价改革,推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维修养护基金,落实管理主体,形成工程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