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行走在历史的风景中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王前锋
羌村杜甫旧居 本报记者 刘阳 摄
秦直道遗址 本报记者 刘阳 摄
  行走在富县大地上,每每听到富县同事讲起鄜州的人和事,我就听得入迷。
  故事中,交道遗址、八合梁上遗址、姚家塬遗址以及胡家坡遗址,闪现出5000年前先民繁衍生息的生活场景。苍穹下,苍凉磅礴的秦直古道,世人敬仰的诗圣杜甫故居,风格独特的历代古塔石窟,意义非凡的直罗战役旧址,见证着历史演变的波云诡谲,吸引八方人士纷至沓来……
  上个周末,终于了却一桩心愿:与“鄜州”来了一次春天的约会。 
  千年古道话沧桑
  关于秦直道的牵挂,最早始于大学老师梁向阳的一篇文章《漫步秦直道》。后来的后来,古道的千年历史古韵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印象中。
  终于要去秦直道了!
  富县旅游局副局长王伟是个不错的向导。讲起古道的历史传说,他娓娓道来,看得出他是一个懂得历史风情的人。
  秦直道南起咸阳淳化、北达内蒙古包头,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的鼻祖”。富县境内的秦直道沿子午岭山脊而过,长125公里,宽30米至61米,途经平原、山地、高原地形,沿线跨越河流、山川、森林,随处可见独有的历史遗址和多样的地形地貌,是直道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宽阔的一段,也是由南向北较为通畅的一段。
  “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县”。从山底徒步而上,古道两边的地表被矮矮的低草和密林覆盖,深深的车辙印痕仿佛还残留着历史的碎片和岁月的记忆。站在一处高高平台上,举目四望,笔直大道像玉带一样,在高高的黄土塬上穿越南北,直通云端深处。耳边风声呼呼作响,幻影中依稀可闻金戈铁马奔腾而来的战吼声……
  富县人民是热爱历史的,也是懂得感恩的。面对这一厚重的历史馈赠,他们让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
  2017年6月25日,“鄜州金融杯”2017中国·秦直道第三届自行车联赛在富县张家湾镇拉开帷幕。来自省内外的近1000名选手穿越历史的云烟,感受历史的沧桑,在古代“高速公路”上与古人“对话”,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速度与激情”。
  “这项比赛已经举行了三届了,是我省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自行车联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全国各地的赛车手和游客来富县,也使秦直道吹开了那段被黄土掩埋的历史,让更多的人所知晓、所震撼。”王伟说道。
  2017年9月28日上午,中国秦直道陕西省首届露营大会在富县秦直道开幕。举行夜晚狂欢大party、迷你山地越野、走扁带、足球、羽毛球、拔河、滚铁环等山地户外群众体育竞赛活动,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能体验帐篷露营乐趣,还能感受秦直古道千年历史古韵。
  目前,富县正以秦直道为主题,打造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人文旅游目的地,建设秦直道国家遗址公园、古道丝路佛教艺术文化园、丝路民俗工艺文化产业园、国家农业公园。建成之后,游客可在遗址公园全方位感受秦直道的多元文化,多方面体验秦汉时期的军旅生活、军事乐舞、古驿站、边塞商贸、历朝历代汉传和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秦汉时期的汉民俗和匈奴民俗丰富内容。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始皇、李广、蒙恬、杜甫、王昭君……发生在秦直古道的历史真相已逐渐拂去千年的尘埃,展现在世人面前。古道之下,究竟还有多少谜团留在厚土深处,只得等待后人去探索和发现了。
  羌村旧居忆诗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王伟从小对这首《月夜》很熟悉。
  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杜甫。写诗的地方,就在距离富县县城仅仅4公里处的羌村。
  据《鄜州志》记载,杜甫羌村旧居为杜公窑。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一路北上,全家老小暂避羌村,前后居住了1年又4个月。
  居此期间,诗圣曾写《羌村三首》《月夜》《北征》等十余首佳作流传后世。《羌村三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
  在王伟的带领下,车子一路逶迤而行。在羌村里一个敞开的院子中停了下来。“这里就是杜甫旧居。”
  院子里,两间房屋平地而建,房屋后面由一块块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前面则是用砖垒成的。两个门窗竖高细窄,间隔较宽。屋檐之下,一块刻有“吉贞安”“民国辛未年”字样的石面引人注目。
  明显不同于现代人的建筑风格,与周围房屋格格不入,显示出它主人的非比寻常。
  参观中,偶遇拾柴回家的老人雷有铭。打问起关于杜甫的事情,老人侃侃而谈。“杜甫把妻儿安顿在这里后,第二天就继续北上到延安。不久,又返回与家人团聚,直到后来一家人去了长安。当时有三间房子,后来,因为年代久远倒塌了一间。”
  翻阅资料发现,后人对杜甫充满了敬仰。距羌村4里处有一块巨石,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为明御史中丞王邦俊所题。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视查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表示对杜甫的深切怀念。
  诗圣旧居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广为人知,天南海北的人都来参观。
  “想不到,我和诗人竟然能成为邻居。”雷有铭风趣地笑着说。他家与杜甫旧居只有一墙之隔,经常能见到游客,有的人一来就是一天,在这里写生、采风。甚至还来过两个日本人,当时带着翻译,在这里待了很长时间。“听说,县里已经对这里进行了规划,借着杜甫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基地。那时,杜甫旧居人会更多、会更热闹。”
  回首间,夕阳已经西下。院子里的大树,在阳光的投射下,似乎增添了几分苍老。脑海中,忽然闪现出诗人惶惶回家与妻儿拥抱而泣的画面,耳畔传来浅浅吟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红色直罗缅先烈
  “来到富县,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王伟的诚心推荐,一定有他的理由。
  走进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大门对面,一座高21米、由杨尚昆亲笔题字的“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旁边是一面浮雕,上面记载着那场战役的整个过程、以及烈士的详细资料。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感觉它并不是很大。环顾四周,园内松柏青翠,碑石整洁,气氛肃穆。几名游客结伴而行,在园内游览参观。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1935年11月21日直罗镇战役正式打响到26日结束,红军共歼灭国民党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俘虏5300多人,缴枪3500多支。这次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从此,在此次战役中牺牲的先烈在这里长眠。陵园北部的半山腰,安葬有中共中央委员、红一军团四师政委黄甦、红二团团长李英华和聂荣臻同志的警卫员孙启峰以及12名小战士等325名有名烈士、630名无名烈士。
  拾阶而上,半山腰就是安葬英雄的地方。松柏之间,一座座墓碑整齐排列,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来自哪里以及牺牲时的年龄。不远处的亭子里,竖立着一块“十二小烈士纪念碑”。
  在英雄墓碑前,我和其他游客心怀虔诚地弯腰敬礼,小心翼翼地默读着他们的名字,心怕惊动了长眠于此的无名英魂。
  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一批基地在直罗烈士陵园相继成立,陵园已经成为全县学生、干部群众以及外地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八一’以及烈士公祭日等重要节日,都会有大批游客自发地来到这里,用献花、植树等各种方式,寄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深深哀思。也有广东、山西、甘肃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全县的党员干部在这里入党宣誓,寻找初心。”富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王勇说,“两年来,大约有14万人次来这里参观纪念,说明英雄没有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