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永远的山丹丹
——献给黄土地的一部音乐史诗
  艺[乡情]
  ■本报记者 李星棋 郑鹏 刘小艳
  春节前夕,由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执棒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延安大剧院精彩上演,清婉的丝竹之音、高亢的唢呐板胡鼓乐、悠扬的陕北民歌……为美丽喜庆的延安更增添了雅乐之音。在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浑厚磅礴的音乐声中,延安的观众听众感受到了交响乐的魅力、民歌的魅力,感受到了陕北原生态音乐与现代管弦乐融合碰撞激发出的妙不可言的音乐魅力。
  作为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创作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永远的山丹丹》不只因为作曲家王丹红女士源于陕北文化、陕北风土人情的诗情画意般的高超的音乐表达,不只因为著名指挥家阎惠昌的加盟,还有著名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诚、著名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陕北原生态民歌演唱家苏文等名家的倾情出演。《永远的山丹丹》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三秦大地上所有热爱音乐、热爱陕北原生态文化的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不已。为了让更广大的群众了解这部史诗意义的作品,记者采访了部分演职人员。
  宋小雷:“山丹丹”回家了
  “这次来延安演出,是山丹丹回家了!”一见到记者,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策划宋小雷便感叹道。
  宋小雷说,《永远的山丹丹》作为十九大献礼的精品项目,是我省建国以来创作高度最高和投资力度最大、篇幅最宏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它以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工作生活十三年为背景,以陕北腰鼓、唢呐、信天游、陕北说书等艺术形式,展现了黄土地上壶口瀑布的雄壮与千面斗鼓的赫赫声浪,展现了大旱之年百姓求雨祈雨的苦苦渴盼、赶脚走西口的悲愁以及女人们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民窑洞栖居、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的生活,是一部主题宏大的音乐作品。
  “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民乐,我们希望陕北民歌能够代表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宋小雷在谈到《永远的山丹丹》的创作时告诉记者,选择从陕北出发创作作品,是因为陕北元素本身就特别丰满,过去陕北条件差,人们吃不饱却仍然努力向上,用这种信天游等艺术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山丹丹是盛开在陕北高原的花,它象征着陕北人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豪爽热情的个性,凝结着黄土高原民族多元、文化繁荣、能歌善舞的风土民情,把这些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合在一起,一定能创作出一部传世力作。
  “《永远的山丹丹》包含着历史的点滴,凝聚着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这次到延安大剧院演出,可以说,它是从延安出发,再回到延安,是为老区人民送来了精神食粮,也是接受老区人民的检阅。《永远的山丹丹》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出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也传播着陕西民乐和中国民乐的精神。”宋小雷说。
  阎惠昌:我被黄土豪情打动
  指挥阎惠昌是陕西合阳人,1975年来过一次延安,40年后再次来到延安,走进新区大剧院执棒指挥,这位指挥界的大咖级人物心情非常激动。用他的话说,延安是革命圣地,来延安演出要抱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次演出等于是向延安人民,向陕北人民作汇报。
  阎惠昌说,在创作之初,作曲家王丹红就多次到陕北采风、体验生活。正是有了对陕北的感情,才能把这些原生态的、传统的,甚至于带着泥土的艺术经过专业化的系统化的创作加工,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
  在采访中,阎惠昌告诉记者,《永远的山丹丹》是彰显陕西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一部主题音乐作品,这种原生态的文化从触发到变成现在现代的大型交响组曲,充分展现出了创作者对民族、对文化的自信。陕北说书、信天游、唢呐都是非常冲击心灵的艺术形式,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能唤起生命的本能,非常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能力,展现黄土地风情和陕北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次次的音乐会指挥中,我每次都会被这种豪放的黄土地精神感动。我们的音乐、文化都来自传统、来自民间、来自泥土,《永远的山丹丹》是一部献给黄土地的音乐史诗,它不仅是记录陕北人民生活的史诗,亦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窗口。它将传统音乐与现代人的风貌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从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最原始的,最淳朴的从陕北这块土地发出的声音。它将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了完美的演绎,是一部当代陕西人心中的大陕北巨制。”
  沈诚:再现“赶脚”的悲怆与亲情爱情的柔肠牵挂
  过去的陕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贸易全靠骡马驮运,而牵运牲畜往来各地的就是脚户,俗称赶脚的。这些人常年行走在山川沟壑之间,远离家眷和故土。在《永远的山丹丹》第五乐章,作曲家专门创作了一章描写陕北赶脚人生活的乐章,选取《兰花花》《脚夫调》等民歌素材,生动再现了历史上陕北赶脚人的悲苦生活。
  音乐会上,第五乐章《赶脚的人》可以说是著名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沈诚最动情的板胡演奏作品。陕西人爱听秦腔,沈诚演奏的著名的《秦腔牌子曲》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三秦儿女的心。而在《永远的山丹丹》音乐会上,令无数观众击节叫好、起立鼓掌的,当属《赶脚的人》,它以传统器乐板胡高亢、凄婉、柔美的曲调,精彩演绎出了赶脚人告别父母妻子儿女时的悲凉,以及“走头头的骡子哟三盏盏的灯,赶牲灵的人儿回来了”的甜蜜期盼。
  “《赶脚的人》前后的曲目都是比较欢快热烈的表现方式,而这是整个演出中唯一一个沉下心来,用舒缓、深沉的曲调让观众凝神静气地去体会陕北曾经的自然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人与人的情感,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沈诚告诉记者,在一次次演奏《赶脚的人》时,他的内心也产生了很多思考。他说,板胡的表现力和北方的戏曲、民歌、民风、气质及精神状态都非常吻合,《赶脚的人》中描述的那段陕北的历史,在表现艰辛生活状态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表现人的情感,传递出一种儿女情长的牵挂,演奏本身是对陕北历史、陕北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也是向陕北原生态音乐的致敬。
  《永远的山丹丹》,用专业的创作技巧,把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素材,编成一种能够被当今审美和观众所理解的曲调,再通过演奏家专业、技术性的演奏,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传递给观众,不仅仅让大家听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老陕北民歌,更是享受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永远的山丹丹》,就是献给黄土地的一部音乐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