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操作温室物联网平台 通讯员 王东东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近年来,子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富民战略,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新技术、新品种集成运用,全力打造秀延河川蔬菜产业带。全县发展蔬菜面积达3.2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1.31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棚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反季节蔬菜效益好“贫困村”成了“富裕村”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来到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依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走进种植户李建峰的棚内,一股股芳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簇簇嫩绿下,一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如一个个红灯笼喜气洋洋地挂在上面,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54岁的李建峰是刘来沟村村民,也是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大棚种植户。当天,他正在和妻子将成熟的西红柿摘下来准备装车拉到城里去卖。“我现在有3个棚,种的全都是西红柿,除去棚膜、种子、农家肥、化肥等成本后,一年的纯收入就有7万多元。”李建峰高兴地说,“今年农闲时要带妻子出去旅游一趟,好好放松一下。”
刘来沟村是一个距子长县城百余公里的小山村,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和种点薄地,就是靠国家每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款维持生计,难以脱贫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村民。后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大棚蔬菜唱主角,专业合作社经营,主抓“一村一品”蔬菜种植,大棚蔬菜逐渐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共发展西红柿、豆角、西葫芦等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360多亩,每年仅靠大棚村民人均收入就增加5600多元,刘来沟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村。
与刘来沟村这样的传统大棚种植村不同的是,杨家园则镇的杨一村却是一个新兴的大棚产业村,当地的农民刚刚尝到了大棚种植带给他们的甜头。从2016年开始,杨家园则镇上就在该村的石太山村民小组规划建成183亩的蔬菜大棚示范园,建设自然棚95座,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0万元以上。目前已建成大棚40座、拱棚5座,全部投入使用。同时,还成立了子长县众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建大棚给咱补钱,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技术员也是随叫随到,真是贴心。”58岁的杨一村村民杨补柱感激地说道,“我共有1个大棚,种了西葫芦。西葫芦去年腊月就开始卖了,已经收入了9000多元。到露地菜上市之前,再卖个1.5万元不成问题。再加之家里养些猪和种几亩地,我们老两口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随行的蔬菜开发中心副主任马永军告诉记者:“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子长县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新建日光大棚每米补助400元,拱棚每米补助200元;凡是贫困户,还享受额外扶贫补助,大棚每米补助200元,拱棚每米补助100元,改造大棚每棚补助3000元。同时,蔬菜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积极性。”
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和杨家园则镇杨一村的变化是子长县发展大棚蔬菜的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子长县大棚累计已达到12120座,实现蔬菜总产13.4万吨。
大棚油桃成全国“一村一品”闲置窑洞里种蘑菇
“杏家湾的甜瓜比蜜甜、新寨河的油桃挂满枝、南家铺的草莓大又香、冯家岔的香菇人人夸……”近年来,子长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农民种植特色农作物,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活力,拓宽农民增产增收新渠道。
“你看这油桃长势真好,都有核桃这么大了,再过些日子就可以上市了,正好能卖个好价钱。”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油桃大棚种植户张海林高兴地给记者介绍道,“我这儿的油桃产量高、颜色亮、口感好,一上市就深受市场欢迎,甚至都有点儿供不应求了。”
大棚油桃栽植与大棚蔬菜相比,有管理粗放、省劳力、管理时间少、收入可观等优点,且新寨河村大棚油桃和露地油桃相配套,温棚油桃比拱棚油桃早上市半个月,拱棚油桃比露地油桃早上市1个多月,正好形成时差,保证了市场供应。
现在,新寨河村共有144座油桃大棚。新寨河村大棚油桃从管理到销售已经走向正规化,销售渠道多样化,并且已经打开了榆林、延安等市场。2017年7月,新寨河村(大棚油桃)还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大棚油桃)示范村。
参观完新寨河的温室大棚的油桃种植后,在马永红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冯家岔村的窑洞蘑菇示范基地。
走进村民李光海的要洞内,一股股蘑菇清香扑鼻而来,只见一排排食用菌袋整齐摆放,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长势喜人。李光海正在忙着手头的活。说起这一特色种植,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我有两孔闲置窑洞,一孔种650个菌棒的平菇,一孔种670个菌棒的香菇,平菇发价每斤2元,香菇发价8元,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李光海边说还边道出了窑洞种植蘑菇的好处。“窑洞冬暖夏凉,很符合蘑菇自身生长对温度的需求,可以增加蘑菇的出菇量。而且以前一直租大棚来种蘑菇,现在好了,用了自家闲置的窑洞,这钱就能给咱省下了。”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老百姓以前多以居住窑洞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外出进了城,老窑洞也就被闲置。今年以来,子长县创新蔬菜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利用窑洞冬暖夏凉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鼓励种植大户将大棚蘑菇移植到窑洞里,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同时,变废为宝,将果树枝作为原料,经筛选加工成菇用菌棒养殖蘑菇,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循环新路子。目前已发展200孔食用菌栽培,栽培30万棒,涉及农户86户。
试验示范打造智慧农业免费搭建创业孵化平台
伴着初春的明媚,走进位于东秀延川,205省道旁的子长现代农业园区,大棚里油桃花、樱桃花已悄然绽放,处处是一派春意与生机。
走进其中一座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棵棵像仙人掌一样的植物依着石柱子高高耸立,一颗颗红色的果实挂在枝头,万绿丛中点点红,就像一盏盏点亮的红灯笼,煞是好看。“这红色的果实就是火龙果。没想到咱这黄土高原也能长出热带水果吧!”杨家园则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健告诉记者。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引进新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和推广,引导农民通过应用新品种。仅2017年就引进章姬草莓、塔兰多彩椒、拉宾斯樱桃、冬之光黄瓜等名优特新品种30个。特别是火龙果试种的成功有效破解了子长县特色种植业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填补了子长火龙果种植市场空白,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到新鲜的南方热带水果,还为果农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
火龙果属于热带水果,对土壤、水肥、温度等都有特殊的需求。如果你在为高要求的种植技术担忧,那就先随记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去看看示范园区建成的延安市首家物联网管理平台。
“你看,温度29.3℃、湿度30.7%、光照38.4Klux、二氧化碳400PPM、地温21.2℃、地湿5.4%。”郭健指着大屏幕向记者介绍道,这是物联网实时监测到的火龙果生长环境。
搭建物联网管理平台,通过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含水量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上。物联网也可按照预定程序,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可以利用手机APP、电脑远程控制卷帘机通风、智能施肥灌溉,实现智能管理、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人性化服务。
现在现代农业园的农民和技术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可随时掌握温室大棚内作物的生长信息,或是下载手机APP,就算人在上海、北京,远程进行灌溉、温度调节等操控,省时、省力又便捷。高水平的自动化管理,让子长县棚栽业产业管理走向了数字化、智慧化。
园区在打造试验示范的同时,还与该县就业管理局打造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引入扶持政策、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管理“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民创业无场地、无资金、无技术的问题。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入驻园区不花一分钱,而且还有人无偿传授大棚种植技术,免费提供服务。”采访之余,记者遇到了孵化户野丕军,说起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59岁野丕军是杨家园则镇野家沟村的贫困户,妻子薛国琴患有直肠癌,没有劳动力,家里仅靠他种几亩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16年,野丕军享受政策免费入驻到园区种了一棚西葫芦,经过一年的技术培训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他的西葫芦卖了2万多元。2017年底,他又尝试着种了香瓜,正月初三就成熟上了市,已经卖了300多斤、9000多元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子长县正稳步推进棚栽业建设,全力打造一个秀延河川蔬菜产业带,实现全县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绿色化。“计划到2020年,子长全县蔬菜总面积要达到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实现总产值4亿元。”采访结束时,子长县蔬菜开发中心主任许建军给记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