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是华夏民族已流传两千多年的习俗,慎终追远也一直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有祭祖、扫墓、禁火、踏青、植树等风俗。但在一段时期内,很多人将清明等同为上坟,把扫墓理解成焚烧祭品、燃放鞭炮等,这不仅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带来环境污染,也与我们倡导的文明节俭格格不入。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暂时放下生活的繁忙来缅怀故人,是让人们不能忘记过去的点滴去感恩先人,更是让人们在不断思念中把握好当下。然而,传统祭祀的陋俗,劳乏了人们的身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当事者的经济负担,这不是当事者愿意接受的,也不会是长逝者在天之灵愿意看到的结果,更不符合社会倡导的文明城市建设,追记先贤应不拘形式,悼念仪式要借古开新。
文明祭祀是移风易俗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期待通过文明祭祀的有力推广及实践,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让市民的文明素养跟随城市一同提升。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几年,文明祭祀在主流媒体的助推下,已初见成效,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每到清明节,在“四·八”烈士陵园以及各县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从延安的领导干部到中小学生,都会自发前往悼念革命先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除了为自己的宗族先人进行祭奠,也从没有忘记过这些为新中国奉献生命的先辈们。陵园内、纪念馆中,一束束鲜花代表了我们的心意。《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这里,延安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对慎终追远最好的诠释。
每年的清明节黄帝陵公祭,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的一大盛事。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与台湾同胞,在清明这天,汇聚在一起,共同祭奠我们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当我们的双手紧握之时,海峡两岸的心也靠得更近。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已经是我们这座城市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一个宝贵过程,也成为延安人共同认同的城市修养经历。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祀,知易行难,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更加积极地组织文明祭祀活动,倡导把纸钱换成鲜花,用植树遥祭避开祭祀拥堵,推行文明低碳祭祀,树立祭祀新风尚,使人们在文明的行动中,传承传统,推动清明祭祀的和谐文明。一束菊花、一个鞠躬、同样能够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忆。把文明祭祀渗透于心,无论身处何地,采用何种方式,都能达到祭祀的目的。
一个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文明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抓移风易俗,抓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文明新风真正内化于心,让圣地延安成为新的文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