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陕西省洛川县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苹果既是“扶贫果”,也是乡村振兴希望所在的“幸福果”。近年来,洛川县因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实现了农户、企业、产业“三赢”。
老果园的“变奏”:旧貌换新颜
4月天,周百贤家的7亩果园中正在栽种矮化密植富士苹果树苗。看着一棵棵的树苗迎着春风排列成行,周百贤的脸上也像被春风催开的花朵,笑容满溢。
50岁的周百贤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黄章乡金盆村村民,他家里共有18亩果园,其中7亩是已经有24年树龄的老园。“这7亩果树是1994年种的,现在已经残败了,果子的质量、产量都跟不上。”他说。这几年,周百贤一直想对果园进行改造,但是因为缺少资金和精力,而未能如愿。
可如今周百贤的心愿终于成真。这个契机来自于金盆村苹果专业合作社与洛川红富源果业公司合作实行的“三变”改革特色模式——果农只需将果园入股给红富源果业公司,就可免费改造成矮化密植果园。按照合约,4年新建果园产生效益后,每年产生利润果农和公司按照6:4比例分红,果农占大头。
“去年我拿自家7亩老旧果园入股。入股后,我们果农不用投入一分钱,所有投资、生产、运营全由公司负责。”果农周百贤说,“在没有受益前,每年每亩果园我还可以从公司预支1000元,保障日常生活支出。”目前,金盆村已有13户果农用70多亩老旧残败果园入股。
产业“曲式”:用“三变”实现“三赢”
洛川红富源果业公司董事长周宏说,这种模式首先对果农有利,果农不需投入改造资金、精力,就有利润分成,效益超过老旧果园;果农不用再担心苹果销售,从投入、生产、运营、销售等所有环节全部由公司负责;果农还可以雇员的形式进入公司挣取薪金,“经过测算,到了盛果期,果农每亩可拿到利润分成6000元。”
其次,企业也能从中受益。“我们企业已经拥有1300亩的苹果基地,并自有果库、自营品牌和销售渠道。要巩固和扩大企业经营,就需要有更多符合市场要求、标准统一的高品质苹果。这种模式也正符合我们企业拓展市场的需求。”周宏说,
而对整个洛川苹果产业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洛川县是延安苹果的发祥地,栽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苹果在洛川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60万亩耕地中,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16万农民中,95%以上种植苹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生产基地逐年老化,果园效益受到影响,果园更新优化和升级非常迫切,这为洛川苹果产业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在洛川县石头镇牛天咀村,“三变”改革也正在推进实施。在这里,洛川富百苹果专业合作社同13户果农签订20年土地入股协议,流转土地215亩。这215亩土地将被改造成为高标准有机果园。按照入股合约,在初果期和盛果期,果农将拿到每亩果园收益的60%和70%。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从收益中每年分出1万元,用来壮大村集体的资金。
乡村振兴乐章:创新“三变”特色模式
金盆村、牛天咀村正在试点的,都是洛川“三变”改革的新探索。洛川县目前有12个试点村,每个村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有不同的模式,因时、因地制宜。
水渭村,位于在不适宜苹果生长的洛川川道地区,共有26户、108口人。2010年整村移民搬迁到新村,搬迁之后,旧村庄就闲置成了“空壳村”。这里的“三变”改革,却是另一种模式。
2017年,水渭村25户农户的216亩集中连片土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协商折价入股到水渭川牧业有限公司。不仅如此,村委会还拿闲置的宅基地、废弃厂房,甚至一棵老槐树进行入股,规模化发展湖羊养殖、牧草种植、旅游开发等产业。在每年固定分红后,村委会再按土地全部流转、部分流转和果园流转三种类分别付给流转户土地租金和分红。
“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不仅能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更能让村民得到长期实惠。”水渭村支部书记郝水荣说。
38岁的水渭村村民段国平说:“我家里有14亩土地,但过去每年一亩地收益只有四五百元,一年也就六七千元。但是现在流转土地的收入一年就是7000元,我就近在企业打工一年收入3.6万元,加起来一共是4.3万元。这是过去完全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