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弘扬鲁艺精神,推动新时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本报评论员
  在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这个名字就叫鲁艺。
  80年前的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桥儿沟成立。在这所艺术的殿堂里,一大批革命青年坚持理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影响深远的经典文艺作品,推动了革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孕育并形成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什么是鲁艺精神?鲁艺精神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文艺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就是吸收世界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创新发展的精神。
  从革命年代到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年代,文艺的创作手法在变,文艺的传播方式在变,唯一没变的就是文艺的人民性灵魂及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鲁艺精神,就是要弘扬鲁艺精神,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伟大作品,推动新时代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鲁艺精神,就是始终不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弘扬鲁艺精神,就是始终不渝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主席对鲁艺的师生们说,你们要到人民中间去,要办大鲁艺,到大鲁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弘扬鲁艺精神,就是始终不渝坚持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开拓创新,做到融会贯通,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弘扬鲁艺精神,就是始终不渝坚定捍卫文艺为人民服务路线。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行为;反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行为;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做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做感官刺激的“摇头丸”的行为;反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通过更多书写和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