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精准扶贫的延安路径
因人施策搞产业 集体带动好脱贫
——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促民增收
  本报记者 刘小艳
  “苹果、大棚、养殖、粉条加工……这既是优势,也是主导产业,从生产、销售到收入,大家心里都有底,现在不少外出打工的都陆陆续续回来了。”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第一书记杨世林说。
  近年来,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依托独特资源优势,让当地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致富渠道。
  依托优势:人人有事干 户户能脱贫
  春日暖阳洒落在二八甲村新建的蔬菜大棚上,村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棚内辣椒长势正好,西瓜一颗颗悬吊着……
  “一年能有四茬,头茬卖了七八千,这第二茬卖了就上万了。”走进其中一个大棚,正在忙着给辣椒缠藤蔓的贫困户杨彩芳满眼笑意。
  二八甲村川宽地平,光热资源充足,其所在的关庄镇更是蔬菜专业化种植区。去年12月份,二八甲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结合精准扶贫,多方争取资源和项目,建成新型大棚42座,其中贫困户9户16座,棚栽业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在包扶单位、第一书记的引领带动下,二八甲村通过创新模式,政策引导,捆绑土地整合项目,将村集体和45户农户的果园,流转到29户,建立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果园撂荒、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针对留守妇女和老人,为使他们都有活干、有收入,经过多方考察、协调,去年,二八甲村又发展了桑蚕养殖和香菇养殖,目前已投资160万元,整治沟坝3条,种植桑树260亩,率先利用废旧窑洞养殖香菇,全村现养殖香菇20孔窑洞,其养殖户全部为贫困户。
  从“没事干”到挣钱“门道多”,二八甲村依托自身优势,以产业扶贫为支撑,形成了人人有事干,户户能脱贫的扶贫格局。
  借力集体:发展有方向 产业有效益
  苹果、大棚、养殖、种植……怎么充分发掘资源,让优势转化为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村委会多次考察、商议,决定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经营模式,通过包扶单位领导、镇党委、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争取资金,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先后成立了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百益苹果专业合作社,共吸收贫困户49户,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及农户产业全覆盖。
  目前,当地部分群众已从中尝到了甜头。
  白风军患有哮喘病,干不了重活,妻子也有静脉曲张,家里一度没有了经济来源,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但现在他不仅心情好,还信心满满。
  原来,白风军现在养着6头牛,其中一头牛是从合作社租回来代养的“夏洛莱”改良品种肉牛,在合作社配种后由贫困户自己养殖,等生了牛犊以后把成牛还回去,牛犊归贫困户所有。“一毛钱不用投资,自己种下的玉米、洋芋做饲料,配种、防疫都不用管,这对我们贫困户来说真是件大好事。”
  “牛养上9到10个月就能下牛犊,一头新品种的牛能卖五六千块钱哩。合作社还给这牛上了保险,牛要是死了,不光不用我负担,还给2000块钱养牛劳务费,没有一点风险。”白风军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这笔零风险“借鸡生蛋”的生意让他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
  传统的老黄牛生长周期长、价格低,农民的收入就上不去。2017年,村里的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与延川任柯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引进“夏洛莱”改良品种肉牛,统一免费租养,再以“出租”的形式分到贫困户手里,通过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养殖一年后牛犊归贫困户,老牛归还合作社。
  “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没钱买牛和品种改良的问题,又避免了人员浪费,还增加了喂养的效率。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服务,坚持市场动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形成‘滚雪球’式的养殖模式。”杨世林说,目前,勤丰养牛合作社存栏121头,累计出栏86头,收益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