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流站顺手拿走一本喜欢的书,无需付钱,也不用借书证,只要留下名字和电话,让人知道书在你那儿就行。你可以抓紧看,也可以悠闲翻,不管读多久,没人限制你,读完放回原处,等待下一位读者。
这是去年4月,延安大学学生发起的“校园图书漂流”活动。
一年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的300多本书,以最原始、最简陋的方式在校园漂流,为爱读书的学生创造了一场浪漫邂逅。
活动发起人之一邓新为说:“我们只是想让阅读成为轻松而美好的事情。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重新喜欢纸质书,重拾阅读情怀。” 遇见
在漂流站遇见《摆渡人》,吴金凤着实高兴。这是去年4月22日,她从漂流站拿走的第一本小说。“一直想看,借不到,没想到在图书漂流中遇见了。”吴金凤是延安大学校园图书漂流的首批读者之一。从去年4月到现在,她一共读完了6本小说,5本杂志,上礼拜刚拿到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百女孩》。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这种好书共享方式,宛若中世纪的“漂流瓶”,给人神秘和浪漫的情调,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后来,图书漂流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如今,正逐渐成为新的文化时尚。
延安大学的图书漂流,最初缘于学生参与了一次全国高校图书漂流。
2016年底,一个叫“书单来了”的公众号,预备投放1万本经典好书,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发起图书漂流。当时,大一新生詹小庆,无意间在网上获知这个消息,觉得很有意思,就以个人名义在后台写了一份申请,希望延大学生也能参与其中。没想到,成功了!虽然最终分配的书不多,只有15本,漂流范围也不大,最先只在校报记者团展开,但这次与图书漂流的亲密接触,让他们遇见读书的乐趣。
我们也可以图书漂流啊!就在延安,就在延安大学!
最先有此想法的是谭路璐,当时她大三,是校报记者团团长。她与记者团的小伙伴邓新为、孙晓等人商量后,觉得可行,大家一起以记者团的名义拟了一份策划书。
图书从哪儿来?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先跟学校打报告,从教务处申请到3500元,购买了150本书;再跟图书馆求赞助,获赠50本书;然后又在师生中发起图书募捐,募集到100多本书。
有了300多本书,他们购置了10个书柜,分别在宿舍和教学楼门口设置了10个图书漂流站。2017年4月22日,图书漂流在延安大学正式启动了!
惊喜
首次尝试,他们没制订特殊规则,就用最原始的漂流方式,在每个书柜放30本书,可随意取走阅读,读完再放回漂流站即可。唯一不同的是,每个漂流站放一本漂流登记册,借阅者需自觉登记名字、电话和借走时间,方便获知图书去向。
面对热爱阅读的同学,孙晓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如果你喜欢读书,但身边没有和你一样爱读书的人,这时候往往会觉得很孤独。”她发现,图书漂流不仅让读书变得轻松,更让那些志趣相投的书友互动起来,让读书成为浪漫而有趣的事。
他们最初还担心活动遇冷,毕竟相比学校图书馆的海量藏书,漂流站的300多本书显得渺小而寒碜。谁知首漂一开始,10个漂流站几乎被借阅一空。那些新书、好书刚被还回来,立刻会被下一个读者拿走。有人甚至迫不及待地翻阅漂流登记册,主动联系上一个借阅者,希望尽快读到自己喜欢的书。
大二学生陈卓平时很少借书看,“有时间会上阅览室读一读,没时间就算了。”他总觉得上图书馆借书是一件正式的事,要专门去挑选,要记得按时归还,比较有约束性。但图书漂流活动开始后,他每次进教室、回宿舍,都会在门口的漂流站顺便看一眼,有喜欢的随手就拿了,没想到一年之内,竟然陆续读了10多本书。这种没有约束感的读书,让他感到轻松。他有时还会好奇地查阅一下漂流登记册,看看有哪些人和他读了同一本书。
大一学生刘婷和郝羽,通过图书漂流成为朋友。她俩最初只是朋友圈里毫无互动的两个名字,只因为郝羽从漂流站借到小说《追风筝的人》,阅读时心有感触,随手写了段读书体会发在朋友圈。刘婷看了很有共鸣,也想看这本书,就主动和郝羽联系,排队等候阅读。一来二去两人熟识起来,两个爱读书的姑娘由此成为好朋友,经常相互推荐书目,分享读书心得。
印迹
300多本书在校园漂流,在爱书的学生手中辗转。大约每个阅读者都会好奇地猜想,上一个读这本书的人是谁?他或者她,会有怎样的故事?相比于在图书馆借阅,这种直接在读者手里流传的图书漂流,有更多奇妙的想象。
郝羽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看到一枚漂亮的书签,书签背面手写了两句颇有感悟的话。书签精致,字迹隽秀。“上一位读者大概是一位细腻的女孩。”她想,不过,书签也可能是更早的读者留下的,一直跟着图书漂流。还有可能留书签和写字的不是同一个人呢。尽管去想去猜吧!
杜鹤说,她还在书里发现过一张有趣的字条,双面写字。一面写的感悟和困惑,语气像是大一新生;另一面是答疑解惑,回复的像是大四学长。有意思的是,从笔迹看,每一面文字都不是一次写成的,更像是两段对话。可见,这本书在这两人之间至少传递了两次。以书会友的感觉,有没有?
李丽萍竟在图书漂流中意外找到自己的银行卡。那天,一个老乡突然打电话告诉她,刚在漂流站拿的书里有一张银行卡,上面写着“李丽萍”的名字。李丽萍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丢了银行卡,过去一看果然是她的。但她确信并没有把银行卡夹在书中当书签,而且最近也没有读那本书。可能不小心掉了,被同学捡到,顺手放在书中漂流,没想到竟被借书的老乡发现了。真是神奇又暖心!
这一年,在校园图书漂流中,读书最多的人被称为“漂流大使”;阅读次数最多的书被称为“人气图书”。每本书和每个读者,都有故事。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他们在全校征集读书故事,那些投进邮箱的文字、照片、微视频……每一个都有图书漂流成长的印迹。
期许
“没想到学生会做得这么好。”延安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杜红荣说,“校园图书漂流不仅传播书香,交融理念,也是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考验。”
这一年的收获远超出预期!但问题同样存在。
巨垣龙是漂流站的管理员之一,除了定期整理书柜,更新漂流登记册,还负责学期末清点图书。今年1月寒假离校前清点时,他发现少了5本书。有两名借阅者留言说明假期带走看,开学后归还,但另外3本登记册上居然查不到踪迹。同样的现象其他漂流站也存在:有人看完不归还,有人拿书不登记。
“大约是忘记了,也可能真的太喜欢这本书吧。”孙晓说。
这态度让我惊讶!这群年轻的大学生并不以恶意去揣测不守规则的读者,他们相信爱读书的人品质都不会差。也许这才是发起图书漂流的原动力。
首漂仓促而简陋,算是尝试。今年,他们有了更多新鲜的设想。
给每个漂流站建管理群,来借书的人扫码进群,借书、还书在群里汇报一声,管理员随时掌握图书去向;
给每一本书设置二维码,建立漂流群,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可以互动交流读书心得;
建立校园图书漂流网,记录每一本书的漂流过程,每一位参与者的阅读轨迹,成为漂流档案,做成读书调查;
……
当然,这都是将来逐步实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眼前最要紧的是:更新书单!
作为图书漂流的铁杆粉丝,吴金凤希望漂流站多一些《摆渡人》那样的新书、好书,这其实是所有读者的愿望。
“书太少了,每天都有学生过来看,挑完了,来来回回只剩几本专业书……”宿舍楼的管理员大爷,也成为图书漂流的读者。
300多本书,真的太少!而且当时募捐的那部分图书,多是个人闲置的小众或专业门类书,真正受欢迎的好书非常少。这绝对是图书漂流的硬伤!
其实,学生已经在默默支持图书漂流了。
巨垣龙发现,有人主动把自己私藏的好书分享出来,加入图书漂流,希望更多人阅读它,只是扉页上注明“只借不捐”,希望最终图书可以归还到自己手里。
可这毕竟是极少数。靠个人分享来支撑图书漂流也不现实。
好在,新一轮添置图书的计划正在酝酿。
4月初,购置清单已经开始征集啦!“这一次买什么书,由那些爱读书的人说了算。校园人气书目排行榜,将作为第二批漂流图书的购买顺序。”邓新为说,“为数不多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
编后:
如果你有闲置的图书,或者有支持他们图书漂流活动的意愿,你可以联系他们——
邓新为:15291444440 也可以联系我们——
牛敏:13772298306 读书和助人读书,都是美好的事情。那些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迟早都会刻进我们的骨头和血肉,融进我们的气质里,变成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应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