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薪火相传育英才
——延安育才学校党建工作纪实
    ●市区领导调研指导育才学校党建工作
  本报记者 高乐
  坐落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延安育才学校始建于1937年,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中央保育小学,是成长在革命摇篮中的历史名校。近年来,该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通过党建引领、追赶超越,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同频共振。
  情系师生解难题
  “原来办公室靠火炉子取暖,一天到晚烟熏火燎尘土飞扬,连浅色的衣服都不敢穿。现在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冬暖夏凉、干净卫生。”“学校办起了职工灶,解决了我们中午的吃饭问题。在外面吃一是不方便,二是价格贵,而且还不卫生。”“这几年,学校给我们解决了午休的问题,想起过去常趴在办公桌上或者把凳子拼在一起午休的日子,心里挺难过的!”谈及学校近年来的改变,老师们感慨万千,有着说不完的话。
  在学校党支部的支持和关怀下,该校通过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了教师吃饭难、午休难、体检难、取暖难、停车难、办公难等实际问题。同时,党支部动员全体党员和教师开展济困帮扶活动,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帮扶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校长景智雄、书记张欣玲曾多次在教师大会上讲到:“我们都来自农村,大多数教师也都是农家子女,资助贫困学生,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大家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切实把贫困生的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一系列的人文关怀,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争当“四有”好老师
  “学校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压担子’,给大家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同时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作为一名从乡镇农村学校走出来的老师,任亚兵感触良多,“记得刚到延安育才学校时感觉工作压力挺大,后来在学校领导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如今,他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学校建立了“把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业务骨干”的“双培养”工作机制。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青蓝结对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先后将任亚兵等8名优秀党员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将田海龙等3名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
  该校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要求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打头阵、唱主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组织党日活动,经常性开展党员干部“讲党课”、党员教师“评党课”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红色基因代代传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育才学校以红色教育为抓手,充分利用延安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深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为保小的孩子、育才的学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校长景智雄说。
  近年来,该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秉承“艰苦奋斗、育苗成才”的校训,坚持“用延安精神育人,从细微之处养成”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市民自觉遵守公共卫生、劝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开展以“懂得感恩、学会生活”为主题的“五个一”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为父母洗一次脚、买一次菜、洗一次衣服、做一次饭、清理一次卫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育才学校把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以创建“红色育才、魅力校园”为目标,精心打造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校园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楼梯、走廊的每面墙壁,将长征故事、名人格言物写在墙上,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校园内的四棵老槐树分别命名为理想树、文明树、奋进树、成才树,激励孩子立志成才、茁壮成长,形成了“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的浓厚氛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校支部连续五年分别被宝塔区委、区教育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示范小学”“陕西省文明校园”“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星级红军小学”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