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喜,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35年来,他用扎实的专业技术、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基层农民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万多件,建立现代农业项目20多个,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他先后荣获“全国农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三农人物”等称号,2017年1月当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30多年来,“田间局长”陈增喜扎根沃野,用青春与汗水书写对事业的忠诚。
“老陈,你看我今年种啥菜好?”“陈主席,啥时候再去我们村里讲讲课?”“陈局长,我们公司的申报材料你给指导指导?”……
不下乡的时候,陈增喜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总会挤进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中,有二十出头的年轻技术员,有西装革履的企业老总,还有裤腿沾泥的郊区菜农。大伙七嘴八舌地问着,办公室俨然一个菜市场。
陈增喜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他是个‘充电器’,每次来找他都有新收获。”红泥湾镇扶贫园产业总经理杨倩说。
“他是个‘拐棍儿’,扶着俺的企业走到今天。”金红光事业公司总经理王志勤说。
“他是个‘好郎中’,有啥问题我都来找他。”新野县种菜大户曹旭铎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能跟咱掏心窝子。”茶庵乡袁黄庄村村支书陈兴亮说。
陈增喜的同事、领导们用“一二三”来形容他。
“一”是一张名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增喜每次下乡、做培训、开会,都会主动给群众递名片,并附上一句“有事来谈,没事来聊”。
“二”是两个电话。陈增喜有两部手机:一个是联通的,充一次电能使半个月的“老爷机”,专门联系农民朋友,因为当时联通话费便宜,可以给他们省点钱;一个是移动的,也是一千多元的智能机,用来处理公务,因为方便上网查资料。
“三”是三件“法宝”。一杆小铁锹,下乡的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
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带着“法宝”,所以下乡多,时间长了,人们都称陈增喜为“三多”局长、“三多”主席,大多忘了他大名叫啥。
“三多”局长故事太多。在口口相传中,他的名号像春风一样,传过了宛城区的地界。如果那个年代有“网红”,陈增喜一定是个“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