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聚人气 圣地处处焕新颜
  市委通讯组 贺彦朴
  五月的延安,山山峁峁退去了暗黄的色彩,一片苍翠。5月2日,记者在宝塔区甘谷驿镇代家沟村看到,房屋院落整齐划一,道路两旁樱花、红叶碧桃等绿化苗木依次排开,文化活动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们锻炼着身体唠着家常,小孩们玩耍嬉闹,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甘谷驿镇代家沟村,是延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延安市2区11个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村民自治、基层党建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宜居建设,不仅让老百姓获得幸福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村民常生义家的2层小楼坐落在代家沟村口第一排,小楼内的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装饰一新,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门前小院里的葡萄架抽出嫩芽。
  “现在的生活好么,住的小别墅,路都是水泥路,有活动广场,鱼池,花园,我觉得住在这里和城里没啥区别,空气还更清新。”村民常生义高兴地说着他们村这两年的变化。
  过去的代家沟村是宝塔区远近闻名的拐沟贫困村,2013年,受暴雨灾害影响,全村215户村民住宅不同程度受灾。在党的各种政策扶持下,代家沟村以“优化人居环境,留住青山绿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为宗旨,通过整合移民搬迁等资金,村民出劳力,硬化全村巷道,修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停车场、休闲广场,新建集“党员活动中心、互助幸福院和产业发展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和82套高标准新居,让群众彻底告别了危窑危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生态不好,老百姓不叫宜居,生态好了老百姓没有好住房,也不叫宜居,只有搞好生态,建好住房,发展好产业,才能叫宜居。”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李平为全镇的宜居标准划下了硬性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代家沟村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唐坪罗家湾等村落,通过特色民居改造,村庄环境整治,打造主题美丽新村……
  2017年,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饮水和出行安全为基本要求,制定出台了美丽宜居示范村、生态村、清洁村创建标准,15个村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完成22个省级“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和50个贫困村美丽村庄建设,6个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百姓不仅要“宜居”,更要“宜业”,近年来,我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着力点,抓住农民和土地关系,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土地延包政策,抓住“三变”改革这个“牛鼻子”,让农村“沉睡”的经济“醒”过来,让农村这个活水源头“活”起来,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枣园街道办上砭沟村,村支部书记束永刚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都靠种植大棚蔬菜生活,2013年,延安地区强降雨导致上砭沟村很多大棚受损,村民只好纷纷外出务工,村子里没有了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上砭沟村一下成了“空壳”村。穷则思变,2014年开始,上砭沟村依托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开展“三变”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运行和管理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变更土地性质和招商引资,把全村2203亩土地全部都集中起来,由村上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引入8家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1万元,人均分红3500元。
  “一个人分红是3500元,像我一家六口人就能分到2万多元,老婆儿子再打些零工,一年能挣个5万元左右。”村民谷振强说。今年,上砭沟村又投资500多万元,新建80个标准大棚,计划在6月份前,新建大棚将全部承包给村民,这对于谷振强和其他村民来说,这又是一项新的收入。
  “我们和陕果集团在山上联合搞500亩山地苹果,还要改造旧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现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总书记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要好好把握时机,脚踏实地多元化发展产业。”上砭沟村村支部书记束永刚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枣园街道办上砭沟村是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之一,村上通过“三变”改革,带动了更多的农户特别是低收入户脱贫增收。在“三变”改革过程中,我市探索出“村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基础设施+贫困户”等模式,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力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89个村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占全市总村数的22%;清查资源性资产228.78万亩、承包到户耕地63.88万亩、林地45.74万亩。
  移风易俗抵制陋习
  携手共创幸福家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滋生了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让群众苦不堪言,甚至有些贫困家庭为了不丢面子,借钱也要高标准办理,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和净化村风民风,成为乡风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2017年,我市在1784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三会”制度、制定章程,使全市村风民风得到了有效改善。
  5月3日,记者在河庄坪镇井家湾村了解到,2017年4月,村民刘爱芳家中老人因病去世,因家中院子面积较小,举办丧事的场地问题让刘爱芳犯了难。后经村红白理事会协调,将丧事举办点移到村委会大院,并请来流动餐厅,配带桌椅、帐篷、灶具等前来承办宴席,水电费全免。按照村里提倡“节俭持家”的要求,刘爱芳最终选了680元一桌的套餐,总共花费不到两万元。
  “在外面办要花五六万,全家一年收入也就5万多元,现在好么,村上红白理事会花2万多元就把事情办了,还办好了。”说起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刘爱芳是赞不绝口。
  去年3月份,井家湾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倡议在全村推行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无论婚事或丧事,不讲排场,不摆大宴,不大吃大喝,一切从简。一年时间里,村委会办理红白事7次,无一铺张浪费现象,不仅减轻村民经济负担,更凝聚了人心,让村民把心思都放在发展产业致富上。
  “办理红白事过程中的用餐、喝酒、抽烟等环节给村民划了‘硬杠杠’,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现在基本没有互相攀比的人了,群众对我们的做法都是举双手赞成。”井家湾村村主任刘小东介绍说。
  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事,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把党员带头作为争做合格党员的具体实践。同时,积极开展普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农民道德教育活动,提高村民法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建设力度,使农家书屋、广播室、道德讲堂、活动广场等成为文明风尚的主阵地,如今延安的乡村,文明之风正在逐渐落地生根,百姓生活也更美好。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县级以上文明乡镇67个,占比达到69.7%,文明行政村296个,占行政村总数16.60%。以“十个一”为标准建设成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政村共212个,占全市示范县行政村760个的比例为27.9%,建成道德讲堂1423个、村规民约1676条、道德评议会1435个、禁赌禁毒会1434个、红白理事会1437个、村民议事会1525个。同时,涌现出一批“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的好典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如今的延安,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百姓生活也日益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延安每一个小村庄,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里,习总书记“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嘱托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