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萧楚女: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 冯国栋)“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是萧楚女烈士的人生观。他的一生,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光明磊落燃尽了自己,点燃了大片革命的火种。
  萧楚女,1893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原名树烈,学名楚汝,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1911年武昌起义时,萧楚女投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他进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从此开始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纵横驰骋在舆论阵地上,宣传马列主义和救国救民真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
  萧楚女先后在湖北、安徽、四川、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0年初,他参加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开始走上有组织的斗争道路。1923年6月,在重庆担任《新蜀报》主笔,撰写了大量的政论、社论。同时,他经常给《向导》《中国青年》撰稿。
  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强,矛头所向,不是“指责土酋军阀,就是痛骂贪官污吏”,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萧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1924年8月,萧楚女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四川的革命斗争,10月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出版刊物《爝光》。1925年6月戴季陶主义出笼后,他专门写成《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批驳戴季陶对共产党的攻击和污蔑。他还撰文开展了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1926年1月后,萧楚女到广州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等职。1927年4月,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4月22日被杀害于狱中,年仅34岁。
  萧楚女曾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生前他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他笃学不倦,自学成才,成为我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家、思想家、演说家。”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张帆说。
  萧楚女故居原址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杨泗港内。如今英雄故里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一大批改善民生、拉动经济的项目和规划正在这里落地。
  为更广泛传播党史,武汉市汉阳区党史与文化部门近年采用系列连环画的形式编写了一套《汉阳故事》,萧楚女的故事就在其中。萧楚女的“红烛”将永照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