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国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凝结成一串串、一句句名言警句,它们有的思想深邃,富含哲理;有的发人深思,启迪智慧;有的开宗明义,指点人生。可以说,都是先哲们的人生体验和智慧结晶。现选出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慢慢品之,其味悠长、其道悠远。
和为贵
“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以和为贵不仅是国人的重要思想,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不仅儒家提倡和为贵,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佛、道、墨诸家也主张和为贵。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其反对战争。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也就有了“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古训。
“和为贵”的思想早已深入到国人灵魂深处,对国人的影响当然是深刻的、广泛的。国人面对充满矛盾的家庭、社会,特别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违背伦理,不涉及国家利益,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使矛盾不激化、不扩张。有了矛盾,也会通过说和调解使矛盾当事人互相让步解决问题。提倡家庭之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商人和气生财,党派间同舟共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一个“和”字体现了国人认识问题的理念、处理问题的智慧。
和谐相处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社交能力,和人相处、让人舒服是一种顶级的魅力。有的人才华横溢,却让人敬而远之;有的人光彩照人,却让人难以接近。而有一种人,却在无形中有着别样的魅力,让你想与之接近,为之倾诉心中的秘密。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像品一杯醇香美酒,听一曲优美音乐,时光会如流水般恬淡宁静。和这样的人相处,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快乐的,仿佛让人置身于尘世之外。和这样的人交谈,没有了心中的篱笆,只有倾诉的快感,往往不知时间为何物。与这样的人相交,是一种信任的释放,是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
千百年来,国人用“和为贵”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言行,遇事求同存异,与人真心相交。一切以“和”为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和”的基础上谋求发展,把“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走极端,不诉诸武力,任何事讲求双方都能接受。特别是农村人,对“和”看得更重,村里人祖祖辈辈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把相互间情谊看得比财物重。偶尔发生一些不愉快之事,他人在中间一撮合,便烟消云散,握手言和。因为他们懂得,和谐相处不仅减少内耗,而且能为万事兴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融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融入治国理念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国际经济互利共赢的政策,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思维,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思想。
人们要和谐相处,就不能斤斤计较,处处争强,要有一颗平和之心,真心相待,以诚相处。心若计较,处处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是春天。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各种矛盾不断、利益纠纷不断的情况下,更需要用古人“和为贵”思想来解决当世的“疑难杂症”。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的核心是“容”,只要容得下,才能大起来。“容”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你有多大的容量,就有多大的气象;能容得天下,自然会赢得天下。可以说“容”是“大”的前提,也是“大”的基础。
一滴墨汁滴在一碗水里,这碗水立即变色变味,不能喝了。一滴墨汁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容量不一样。一门大炮射出炮弹可摧毁几百米、几千米的目标,但射向太空,就什么也不是了,因为两者容量不一样。
“容”是一种气度,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原谅别人不代表软弱。“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向前看”的人,都是有胸怀、有智慧的人,也是能干大事的人。他们不因一时一事的不如意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相反,他们都会一笑了之,温馨地生活、安逸地生活,让温情款款融入你我他之间。
胸怀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小胸怀小成就,大胸怀大成就。纵观古今学术界大家,无不是虚怀若谷、博学多才,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探索,终成为学界的泰斗。但凡杰出的政治家,都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忍天下难忍之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政治家的胸怀。胸怀大小不仅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还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的传承是其胸怀的体现。纵观世界文化,两河文化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恒河文化研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而黄河文化则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三种文化中,只有黄河文化接地气、很实用,自然就有了生命力。这种文化虽好,但缺少阳刚之气,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带着彪悍之气和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使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得益彰,产生出刚柔并济的中华文明,可见黄河文化具有先天性的接纳吸收能力。到汉朝,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当恒河文化(佛教)带着神秘面纱滚滚而来时,黄河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接纳吸收,实现了儒、道、释的相容互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世纪初,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国文化以其开放包容的特性,使得两次外来文化不但没有损毁她,反而使她产生出新的内涵与能量。这个新能量的昂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拓宽了国人的情怀。
其实,比海宽、比天高的是人心。人心能纳海容天,人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球,到更远的地方。今天的人们不但“可上九天揽月”,而且“可下五洋捉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心的不断拓展,人们将走得更远、更远。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句名言中的“天”,是指“上天”,“道”指“主张”,“天道”即“天意”;“酬”可解释为“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勤奋”。所以,“天道酬勤”即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勤劳是国人与生俱来的最优秀的基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勤劳而享誉全球。国人把勤劳作为一个人的美德而赞誉,对勤奋者常常是褒奖有加,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勤奋者为榜样,鞭策自己、教育后代。常用“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来激励学子,用“起鸡叫、睡半夜”“东山的太阳背西山”来鼓励农人,用“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来叙述武者的勤奋与不易;也用“卖油翁”“核舟记”的故事讲述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道理。国人坚信汗水不会白流,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收获。其实人的一生,不管你供职何处,不管你天赋如何,只要勤奋定会有所作为。勤奋不仅能改变你的生活,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功只会降临那些辛勤付出的人们,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勤奋的双手来获得。
国人更坚信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是长年累月勤奋的积累,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奋斗。一个人只要平时多努力、多学习、多储备,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己,机会一旦来临,就能迅速抓住,顺势而上,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周朝时,姜子牙拜师学艺六十载,学成归来在渭水河边垂钓,终等得周文王拉车拜相,子牙不负文王,保得周朝八百年江山,自己也成千古名相。三国时,诸葛亮勤学苦读,学得满腹经纶,赢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之后为刘备争得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则成为智慧的化身而千古流芳。近代史上的曾国藩,幼年勤奋好学,夜读不寐,让“梁上君子”无从下手,只好长笑而去。他的勤奋终使其成为一代鸿儒,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才,被国人奉为心中的楷模。历史和现实许多事例证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储备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成就和储备是成正比的。机会虽然对每个人是平等的,但每个人是否能抓住机会,抓住之后是否能有所作为,决定于这个人的储备情况,而储备情况则取决于平时的勤奋程度。
国人懂得“天道酬勤”,也坚信天道酬勤,自然把“天道酬勤”作为一种信仰而坚持。认为勤奋不仅是做人的根本,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治久安、长足发展的基石。几千年来,国人用勤奋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期间虽然战争不断,有的战争甚至给中华文明带来灾难性的重创,但每次战后,国人用勤劳的双手迅速恢复创伤,开创出新的盛世。国人的勤奋自然博得上天的青睐,上天自然给勤劳的国家许多偏爱护佑,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延绵不断。
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出国人勤劳的天性,祖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到处都是勤劳的身影,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从田野到工厂,从码头到商店,人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干。晴天大干,雨天巧干,劳动的激情张扬在自由的大地上。当许多欧洲人每天工作五小时时,许多国人每天工作已超十二小时;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喝着咖啡聊着天享受生活的时候,国人默念着“发展才是硬道理”,埋头苦干、不断积累、不断超越着自己。生活在劳动中变了模样,三十年间就将房屋破旧、路扬尘沙、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变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家园。在祖国大地上,现代化的飞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不断增加,成千上万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密如蛛网,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国人不知疲倦地劳动,使一个盛世强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天道酬勤”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国人立身的根本,它将激励国人以更加勤奋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建设富强祖国的大潮中,去创造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