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让孝老爱亲引领社会风尚
——我市开展“延安模范”评选活动综述之四
  本报记者 方大燕 实习生 刘艺璇
  自古以来,孝老爱亲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传统。孝老爱亲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更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孝老爱亲这种美德正成为新时代延安的风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愈加醇厚。
  张红萍:选择他的家庭,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结婚16年来,她悉心照料家中多年瘫痪在床的奶奶、患胃癌的婆婆和六级残疾的公公,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用孝心让迟暮的老人乐享晚年。这就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家属协管员张红萍的16年。
  2001年,25岁的张红萍嫁给了和自己同样是矿工子弟的王海峰。结婚不久,王海峰的奶奶就患上了骨髓炎,瘫痪在床。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这位进门不久的新媳妇选择留在老家,专心照顾家中的老人。
  2012年6月,婆婆又被确诊为胃癌三期,住进了医院。治疗期间,担心婆婆晚上痰咳不出来,张红萍就一晚上不睡觉守在病床前,每天坚持给婆婆擦洗身体、按摩翻身……出院后,婆婆逢人便“炫耀”:“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儿媳,萍萍比亲闺女待我还亲。”
  张红萍说:“选择了丈夫,也就选择了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父母,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在张红萍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永不停歇的劲头和中华民族最朴素、最深沉的传统美德。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张红萍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陈天强:看着她恓惶的样子,我就想起了我妈
  陈天强是富县张家湾镇小山子村村民,今年52岁。13岁时,父母双双去世。陈天强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和其他人一样,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十八年前,一位要饭的老人路过他家门前,他就有了一个想法:与其让老人在外流浪受罪,不如就认她当妈!从那以后,陈天强就有了个“捡来的妈”。
  “看着她恓惶的样子,我就想起了我妈。”陈天强说。
  本着这种想法,陈天强把这个来路不明的要饭老人,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来赡养,而且一养就是十八年。多年来,夫妻二人对老人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平日里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有了好吃的更是第一时间想到老人,没事了就陪在老人身边说说话,逗老人开心。夫妻二人常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作出榜样,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好好孝敬我。”
  孝道贵在心中,贵在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辞藻,陈天强与妻子曹风梅用简单朴实的行动为老人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这一撑就是十八年。没有惊天之举,没有英勇的事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孝老爱亲化作生活中最自然的行为,用心去践行。
  张平:企业发展壮大,不忘回报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说,对自己父母尽孝是责任、是义务,那么以平常心去关爱别人,一般人却很难做到。
  作为延安治平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张平,就是这样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多年来,张平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他在弘扬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张平从2006年设立慈善助老基金开始,坚持每年为宝塔区碾庄流域18个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九九重阳”慰问金,到2008年又将年龄下延到65岁。五年时间,已慰问老人2054人次,发放慰问金137.7万元,并先后开展赈灾济困、抚孤助老、助医助残、资助贫困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慈善活动,累计捐款9600万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正如张平所说:“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尊重老人、关爱老人、善待老人,让老人们生活得幸福美好,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