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志丹县产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笔者与观摩人员一道前往志丹县农村,感受志丹县产业发展现状。在红都大地,脱贫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党的十九大为振兴乡村战略勾画出了宏伟蓝图,振兴乡村首要任务就是振兴产业,产业强,农民才能富。近年来,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劳动力或身残智残”等现实问题,志丹县坚持以苹果为主导,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贫困群众谋划了好点子,走出了好路子。各镇有特色,村村有产业,已经成为志丹县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真实写照。
高点起步,政策推动,筑牢产业基础
今年延安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志丹县的任务是21个贫困村和191户681人脱贫,数量不多,但大多是年迈、残障贫困户,都是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成了志丹县相关领导首要考虑的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是全县的大事,事关全县发展大局,我们一定要把农村产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建设,不惜代价、不惜力量,全力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志丹县委书记李建强作出承诺。他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让农民摆脱贫困,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关键在产业,这是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最佳选择。
《加快推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志丹县农村产权制度“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追赶超越的若干意见》《志丹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扶持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建设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产业建设和贫困村经济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加快脱贫的良好态势。
“我就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向县委、县政府承诺:一、全面推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增收产业,9月底前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长短产业全覆盖……特立此状,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在全县产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各镇办党委书记立下了脱贫“军令状”。
不同以往的是,这个“军令状”,不光是保证和承诺,关键在于刚性的便于操作的追究责任的硬杠,并且确保兑现。这为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大力推广“苹果+”,多条腿走路,拓宽致富门路
笔者来到义正镇阳洼河村村民曹国家,窑洞前“十亩苹果六头猪套种打瓜养香菇”的对联十分醒目。
“现在这扶持政策好,我自己再加把劲,年底肯定能脱贫。”曹国招呼着笔者一行坐下来,给大家算起了账:“今年利用废弃的窑洞发展蘑菇3000棒,可收入3.9万元,养7头猪可收入3500元,加上果园套种打瓜、果园分红,年底总共能收入4万多元,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曹国因视力残疾无法正常务工,三个子女都在上学,家里非常困难。根据曹国家的实际情况,帮扶人员帮他制定了以苹果为主,长短结合,多种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确保了他当前和今后的长期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则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志丹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建忠介绍说,苹果是志丹县的主导产业,2017年底,全县1291户建档立卡户,756户发展苹果产业5400亩,然而挂果园只有1600亩,大部分都是幼园,短期内还见不到效益。为解决当年收入问题,县上探索出“苹果+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永宁镇,油用牡丹、黄芪、葡萄、芍药等农业产业各具特色。该镇镇长李峰介绍说:“永宁有良好的生态优势,适合种植各类作物。发展黄芪产业,每年产籽亩均可收入1000元,3年成熟后每亩可收入6000元。发展油用牡丹、芍药,3年后每亩可收入3000元,高产期可以保持30年以上。这些虽然是中短期产业,但是效益十分可观。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可以有效弥补苹果产业见效慢的问题。”
对于一些无土地或在川道村不具备发展苹果产业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成了他们脱贫的重要抓手。
驱车向北,沿着省道303线来到顺宁镇,路边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大棚边,几个工人正在忙着加工菌棒,大棚里,闫怀雄正忙着给贫困户教授香菇种植技术。“贫困户来这里打工,不光是挣点钱,更重要的是学技术,自己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当老板。”闫怀雄说。
包扶干部王蔚恩介绍说,闫怀雄以前在村里就是个能人,但近年来为儿子治病,负债累累。了解到他曾经种过香菇,帮扶干部就为他量身打造了香菇种植产业,县上扶持资金1.5万元,协调了产业扶持贷款5万元。2017年他种植香菇、蘑菇5棚,纯收入15万元。今年规模扩大到8棚,新增了杏鲍菇、水晶葡萄等品种,到4月底已经收入12万元。为了带动发展,村上7户贫困户各自承包的1棚也托管给了闫怀雄,年底扣除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后,收入返还给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到大棚打工,挣工资、学技术,贫困户每年可增收9000多元。
为了保证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志丹县还给每户贫困户买了“助农宝”保险,截至目前,已经理赔了26.3万元,将贫困户风险降到了最低,让他们放心搞产业,一心忙脱贫。
企业带动,“三变”助推,加快发展步伐
在义正镇稠树梁村的梯田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果树苗在竹竿的支撑下挺直了腰板,展示着丰收的希望。
陕果集团的入驻,为这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017年,稠树梁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紧抓陕果集团入驻建设果业基地的机遇,大力实施了‘三变’改革工作,落实土地流转120户4606亩,已经完成栽植建园3680亩。”义正镇党委书记曹林波指着眼前的果园,满怀信心地介绍着,“陕果集团和‘三变’改革为村上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平台,村民与陕果集团,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果园代管、劳务用工带动等方式进行合作,有了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顺利实现脱贫。”
正在果园里忙活的贫困户思成川就是受益者之一,“我把自己的44.75亩土地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陕果集团,光这项每年就能收入3300多元。现在我还能在这里打工,一天收入100元,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还能学到果园管理技术,以后管理好自己的果园就能赚大钱了!”提起未来,思成川充满了希望。
既有股金,又有薪金,如此好事,得益于该县的企业带动模式。筑巢才能引凤,借梯才能登高。志丹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对龙头企业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龙头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县上及时引进陕果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就解决了龙头企业无土地建基地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稳收增收难题。
利用“三变”改革助推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志丹县助推产业脱贫的又一个“法宝”。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永宁山山脚一直往山的更深处走去,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个水塘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波光,水塘中初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这个陕北黄土圪崂里见到本是江南的风物,带给人特别的惊喜。“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标语,更让人觉得贴切。
正在荷塘边清理杂物的永宁镇人大主席白小康介绍说,村上借助“三变”改革契机,与陕果集团以果树、土地、资金三种方式入股,按比例进行分红;与家庭农场协议,承包土地种植菊花、芍药、荷花,养殖大闸蟹、小龙虾等,农民按比例进行分红。同时,村合作社成立劳务队,为陕果集团、家庭农场务工,从多种渠道保障了村民的增收。
激发动力,妙招百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
5月31日,稠树梁村村部里,村民们正忙着领取积分、兑换物品。这间小超市里琳琅满目:油盐酱醋、面粉大米、衣服被褥,应有尽有。不同的是,一排排货架上标的不是价格标签,而是5分、10分、100分的标签。包村干部苏志胜一边给群众兑换物品,一边介绍说,贫困户和困难群众通过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经过评定合格之后发放积分券,兑换等值的货物。通过“爱心超市”这一平台,调动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树立生活自信,靠劳动脱贫致富。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志丹县还有妙招:产业扶持政策支持、脱贫攻坚有奖问答、奖励脱贫攻坚先进、脱贫技术培训……通过一项项措施,村民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脱贫的愿望更强烈,能量更足。
“但凡有一点办法,谁也不想过穷日子!”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高志军一边喂羊一边对笔者说,“现在政府这么帮我们,自己更要加把劲,把这光景过到人前去!”
高志军夫妻都受过伤,没什么劳动能力,家里4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举步维艰。包扶干部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他安排了公益专岗,还帮他们养了20只湖羊。目前已经存栏53只,年底至少能收入5万多元。
“脱贫要靠自己!”如今,在志丹县这样的表态已经成为贫困户的一种共识,政府尽力帮、关键在自己,村民们已经逐渐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争先恐后地忙碌在脱贫的道路上,他们坚信:志丹县一定能在今年年底彻底与绝对贫困“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