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建设决策部署,立足登记管理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聚焦登记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全市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权益保护、公益服务提供了高效服务,受到国家和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登记管理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在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条例》和《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实现登记管理服务全过程、各环节有标准、有依据,做到有序开展。注重政策法规宣传和贯彻落实,让登记管理对象及时明确法律责任、义务及法定程序。制定出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操作规范和流程,在登记管理工作中,按照法定程序流程和办理依据,严格界定管辖范畴,准确把握登记对象,认真审核材料,始终做到要素合法、依据合法、实体合法、程序合法,确保核准事项与法律法规相一致。
二是注重规范管理,登记管理工作和信用代码管理改革全面实施。强化体制和基础保障,在市、县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统一加挂“党政群机关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公室”牌子,充实工作力量。按照登记管理标准,从2013年6月起建立高标准业务大厅,实现从受理、审核、核准、公告到发证“一站式”办公。突出流程和标准建设,制定登记管理和信用代码改革的《实施意见》《操作规范》等制度,确保达到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注重宣传培训,坚持以会代训,对各单位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对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和信用代码管理改革的认识,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流程,助推登记管理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改革如期完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受理、审核、颁发代码证书4318个,其中党政群机关1202个、事业机构101个、事业单位法人3015个。通过全面实施代码管理改革,我市存量代码转化率和代码纠错率均达到100%。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社会信用体系和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登记管理服务、信用代码管理改革等工作中,坚持将业务监督与行政监察有机结合,定期、不定期通过抽查年度报告、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督促改进,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实地核查,每年按照10%的比例在市级和县区单位中进行重点抽查和检查。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分组交叉核查,重点核查是否按照国家规定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条件,向社会提供安全、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及时将核查和抽查结果、数量进行公示。同时,现场发放《双随机抽查社会调查问卷》,征求办事群众意见,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当场予以纠正,对重大问题按程序依法处理。加强社会和媒体监督,在抽查和联查中,通过报社、电视台等媒体跟踪报道,并及时将核查结果在“陕西省登记管理网”公示,接受社会监督。2016年至2017年,全市共双随机核查事业单位543个,其中市级核查88个,县区核查455个。通过监督检查,事业单位依法履职行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着力优化服务,登记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按照公开透明要求,坚持信息公开,在机关门户网站、登记管理专网和业务大厅及时公开登记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操作规范、流程和服务指南等。健全服务制度,通过建立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顶岗补位、廉洁文明服务等制度,有效规范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树立登记机关依法办事、主动服务的良好形象。加强服务窗口建设,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模式,突出“一网公开”和“一个窗口”集中受理,提升咨询和查询的服务水平,实现高效的现场、电话和网上咨询查询服务。通过简化优化服务,党政群机关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申领、变更、注销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办结;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由原来30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办事群众。
五是狠抓队伍建设,为优化登记管理服务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和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突出体制机制保障和队伍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延安精神、梁家河“大学问”武装全市机构编制干部队伍,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业务学习,持续增强干部适应登记管理发展的新能力。市、县区登记管理机构健全,工作人员精干高效,办公场所、设施设备规范达标。我们将紧紧围绕登记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建设,提高站位,高效服务,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为推动延安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