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庆荣
“我虽然是个残疾人,有了这个修鞋摊摊,凭着小手艺,也可以维持生活。再加上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有帮扶干部包扶,还有那么多的惠民政策照顾我,我非常有信心把今后的光景越过越好。”崔志清说道。
今年56岁的崔志清是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村民,1979年,因为一场砖窑倒塌事故致高位截瘫,失去了双腿。妻子马翠玲有智力障碍,没有劳动能力。女儿崔宝化还在读书;父亲崔步发也已86岁高龄,行动迟缓,无法劳动。
2015年,崔志清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
2017年,他凭借修鞋的手艺,带领家人脱贫,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0余元。
志丹县现有各类残疾人61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其中农村残疾人5688人,城镇残疾人499人。全县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户3237人,其中残疾人贫困户788户958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数和人数的61%、30%。
近年来,志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群体和残疾人事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尤其是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志丹县把残疾人精准扶贫当做最大的政治问题,以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和扩大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覆盖面)为主线,以落实为民办十件实事为载体,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产业扶持
为残疾人托起生活的新希望
保娃沟门村的高志军是村上的贫困户。2016年11月,因驾驶三轮摩托车与修井车发生肇事,头部、腿部受重伤致残,本已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1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16.7元。2018年,通过包扶部门和县残联的积极协调,在产业扶持上,把高志军父亲与高志军实行捆绑帮扶,筹资5000元帮助其父亲购买猪仔,发展湖羊养殖。筹资1万元购买饲草,协调该村养殖大户张志明指导养殖技术,预计年底出售25只羊子,可收入3万元。再加上公益林补偿金年收入1610.7元,妻子任旺芬公益专岗就业可收入18960元,仅此三项收入共计50570.7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595.1元。
据了解,该县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残疾人产业开发。先后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24个,培养了400多个产业开发典型示范户,有1300多名残疾人发展了致富产业。今年,在残疾人发展苹果产业7000多亩的基础上,又投入50多万元为贫困残疾人栽植三年以上的适生苗木果园600多亩;投入50万元为全县100多户残疾人发展中蜂养殖1000多箱。县糜子黄酒厂实施订单农业(软糜子)1万亩,惠及贫困残疾人100多户,预计收入40多万元。还采取“基地+残疾户”等办法,先后扶持贫困残疾人养殖户2600多户,免费发放仔鸡8.5万只、仔猪3400多头,扶持发展养羊户66户,发放羊子400只,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康复救助
为残疾人架起幸福的桥梁
“宝贝,你的漂亮蝴蝶马上就拼好了,仔细想想,你小手里的这个蘑菇颗粒应该往哪放?”日前,在志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内,OT室主治医生李春燕边引导孩子进行蘑菇钉训练,边给孩子加油鼓劲。看到孩子很快拼好了蝴蝶,李春燕和孩子的妈妈李雯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春燕口中的“宝贝”名叫薛治莹,今年6岁,因早产缺氧导致脑瘫。为了给孩子治病,李雯带着女儿到处看病,北京、西安的医院没少跑。三四年治疗下来,女儿的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志丹县城没有专门的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李雯只能常年住在出租房里,陪女儿在西安做康复训练。最后因为实在负担不起这一系列的费用,她不得不终止了女儿的康复训练。
幸运的是,自2016年11月份以来,该县残联成立了“志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专门对0-6周岁的脑瘫儿童进行免费康复训练,解决了全县近100名脑瘫儿童及成人的康复难问题。今年,该县还将未纳入建档立卡的55名贫困脑瘫儿童纳入精准扶贫予以支持,并从县财政拨付50万元用于孩子们的康复训练。
近年来,该县先后为残疾人免费发放普通轮椅2400余辆,配发电动轮椅200辆,免费做白内障复明手术269例,安装普通型假肢37例,发放助听器400余套,双拐、助行器等康复器具1200多件,为120户重度残疾人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使一大批残疾人得到了康复。
从生活救助到文化助残,从接受帮扶到服务社会……一项项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陆续出台,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深入开展,志丹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显著改善,“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残疾人与普通人正同享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