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品读“梁家河”
  李团结
  初知梁家河,还是2014年9月的事情。
  有一天,我无意间在办公网上看到了一则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梁家河的图片新闻。在一张集体合影中,巨大的红色展板上写着几个金黄色的大字,大字占据照片的中间位置,很是显眼,而我也记住了这几个大字,“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伴着大字一同写进记忆的,还有一件件图片展示的淤地坝、知青井、铁业社、沼气池、磨坊、代销店、缝纫社、知青旧居。那时,就萌生了漫步梁家河的念想,想着一定要去一趟梁家河,去感受一下“有着大学问的梁家河”。后来,自己利用互联网,找到了梁家河数字博物馆,查找学习了不少影像资料,想早一些、多一些了解梁家河,越学越发现梁家河处处都有好故事。
  今年5月份,我带着满心的期望和参加党员集中学习的同事一起来到了梁家河。看到真真切切的梁家河,脑海里搜索着梁家河的图片记忆,我们跟着导游有秩序地逐一参观,眼前的一切就像图片中的场景一样,没有变化、没有增减,最后我们来到了印象最深的红色展板处,大家在红色展板下重温入党誓词,负责宣传的同事,同样将那句“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用相机拍摄了下来。
  当日下午,按照学习计划的安排,我们来到延安新区学习书院参观学习。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刚刚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深深地吸引了我。
  《梁家河》里的梁家河,在朴实的文字展现下,更加的具体生动。酷爱文字的我,忘记了时间的流转,坐在书院的落地窗前读了整整一个章节,直至有同事催我返程。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第一章节主要描写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这句话写得太好了,寥寥数笔道出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之后我把它拍在了手机里,写在了笔记本上。
  在党员集中学习结束后的一个周末下午,我抽时间专门来到位于延安城区的中国红色书店,觅得静谧的一角,打开《梁家河》,静静地沉浸在梁家河的温暖岁月里。
  第二章有段文字写到,“几个知青怀着对延安的好奇,悄悄地出去溜达。延安城很小,他们转了半个小时就转完了。最高的楼房是新华书店,有两层。整个延安黑咕隆咚的,只有长途汽车站前面有一盏路灯,在寒风中摇晃着,发出‘啪啪’的声音,灯光一闪一闪的。”这段话,让我对那时的延安和如今的延安进行了对比,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繁华,不禁感慨万千。
  “梁家河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从沟口往里走,沟道时宽时窄,沟岔纵横,梁家河村就在这条狭长沟道的后部。”这段自然环境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梁家河的自然风貌,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前几日漫步梁家河的场景,回想起梁家河的沟沟坎坎。
  就是这样,在书香里品读《梁家河》,在回忆里漫步梁家河,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书香四溢的下午时光,直至窗外华灯初上,我才恋恋不舍地归去。
  后来,在我的床头书案上,增添了一本《梁家河》。我也在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偏爱《梁家河》,为什么情迷梁家河?
  我想是因为《梁家河》蕴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更是因为梁家河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种心向阳光、追求美好的精神,正如文中描写的那样“梁家河人就这样生活着,如同陕北山谷里生长的柳树,它拼命地向下扎根,那不同于垂柳的枝条直指天空,倔强生长。”
  漫步梁家河,品读《梁家河》。让我更加喜爱一句话,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