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
想象中,徽墨是墨中女子,含蓄、细腻、内敛,像极了黄梅戏中的白娘子,水袖轻扬,典雅、美丽。想象中,徽墨是墨中之王,温润、洁净、一尘不染,让人一握在手,沁心透手,形神俱醉。想象中,在墨的世界里,徽墨如一阕小词,如李清照的小词,婉约中不失刚健,舒美中富有骨气。
将实用、优美和艺术融为一体,让人坐在小小的书斋中,面对这样一块小小的墨,一颗心竟如走进一片艺术的月光中,蹁跹起舞;如一朵墨梅,淡然开放,馨香飘荡。
一块墨,是一本竖行文字的书。
一块墨,是一首唐人的绝句。
一块墨,让人对之,心净如洗。
能让人有此感受的,也只有徽墨。
(一)
徽墨,和徽文化其他元素一样,精美、自然、雅致,如一朵白莲淡然开放在田田的莲叶间;如一溪活水,潺潺湲湲地流淌在月光下。
我喜欢沁染着徽文化影子的小巷。一个人,一把伞,在这样的小巷中静静地走着。小巷的墙上,翘起的雕花檐头,还有精美的花砖,给人一种古朴久远的感觉。高高的风火墙上,或冒出一枝葳蕤,或开出几朵花儿,或扯出一片青绿,都那么美,美得就如黑白片子里的风景。这时,再有蜘蛛丝一样的细雨,扯天扯地地下;再有卖花姑娘,从雨中小巷轻轻走过,叫一声“卖花哦”:一切都如古典岁月的回放,或者是向古典岁月的穿越。
这些,都是徽文化的自然,自然如月光在水,花香在鼻。
徽文化影响下的亭子,总是那么悠然地点缀在山水间,如一颗美人痣,小巧又恰到好处。人在亭中,手抚栏杆,放眼远望,天蓝如水,水净如天,一朵两朵白云在天上飘过,映在水里。一颗繁重的心,此时也随着白云飘过,一直飘到天的尽头水的尽头。
那桥吧,玉带一样,一高一低,一起一伏,横在水上,曲折有致,玲珑多变。桥下的桥洞,有的如月,有的如瓶,有的六角。一只船划过桥洞,划船的人,也产生一种进入月亮里的感觉。
水面上,总有荷叶田田,贴水而绿,娴静端庄,如江南的女子,风致典雅。
岸边,总有树,绿如薄烟。女孩的叫声从绿烟中传来,悠悠扬扬,丝绸一样缠绵,流水一样细腻,白云一样洁白。
但是,这些之中,最让我沉醉的仍是徽墨。这,大概因为我是一个读书人吧。
(二)
笔墨纸砚,自古称之为文房四宝。
中国文化能源远流长,一脉贯之,这四样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缺一不可。一个文人,手执羊毫,蘸墨,运笔,云烟落纸,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因之活色生香,也因之水汽淋漓,也因之成为一种美。
我每次拿起笔时,思绪总会回溯到久远的时空。眼前总会出现一个青衫士子,拈墨磨砚,不急不缓,一凹墨汁,如漆一般。这时,有红袖铺纸,或拿一镇纸,压在宣纸上。一支笔蘸饱墨,落在纸上,笔走龙蛇,或清秀或敦厚或清瘦的字体也落在纸上。竖行的汉字世界,也因之活泛起来。
笔,在文房四宝中最早出现,也最早成为一种文化。湖笔是这方文化的代表,它秀挺,细长,如一个书生,背手而立,站在千年历史的深处,站成一方抹不去的风景。
砚台后来居上,放在文人案头,有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四砚登场,难分高下,平分秋色。
至于纸,我认为应以玉版纸为最,《绍兴府志》曰:“玉版纸莹润如玉。”也是最好的例证。
而墨呢,一直显得一般,显得普通。
(三)
这时,徽墨出现了,它如一个绝色女子,登台一唱,倾国倾城;却扇一顾,让人沉醉。从此,墨中代表,以徽墨为最。
徽墨一出,历代文人赞不绝口,吟之诗歌,见之史册。
何薳在《墨记》中提起徽墨,感慨道:“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他赞颂的是徽墨大家李廷珪的墨,更是赞颂徽墨的贵重、稀有。
大文豪苏轼,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用遍墨锭,最重徽墨,贬谪海南,竟童心发作仿制徽墨不成,引起大火,烧掉自己的房子。徽墨高手中,他首推潘谷,在其酒醉落水死后,写诗悼念,“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将潘谷与李白并列,将徽墨与诗歌并重。
对制墨大师赞颂最高的,莫过于大文人董其昌。谈到著名制墨大师程君房,他不吝赞美之词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这是赞颂程君房之名流传千古,也是说徽墨将成为历史的一座丰碑。
今天,当我们仰望这座丰碑,犹能嗅到千年翰墨的馨香。
周作人在他的小品文中道,“非人磨墨墨磨人”,谈起自己珍藏的墨如数家珍,其中有一锭为邵格之。邵格之是明代徽派制墨大家,休宁派代表人物,其墨为文人爱物,史书谈之曰,“玄文如犀,质如玉”。而四百年后的周作人,在谈到自己那锭墨时,依然用“黑亮如漆”赞之。
链接
徽墨,和徽派文化其他元素相同,重内涵、重质量。历史上谈到徽墨,尤其制墨大师李廷珪的墨,曾记载下两件事,至今读来,让人张口结舌,惊叹不已。
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材料制成。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截至2017年底,黄山市有徽墨从业人员近16000人,其中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7人、传承学习基地13处,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近20家,拥有传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8项,年产徽墨278万吨,产量居全国之首,出口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