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写在黄土地上的壮丽史诗
——我市脱贫攻坚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 刘小艳
  盛夏的傍晚,天还没有完全黑,日间的炎热还未褪去。
  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沟南组,一间100多平方米的豆腐作坊里,53岁的王本领正和儿子忙碌着。
  脱贫攻坚以来,王本领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他知道,要脱贫仅仅依靠国家的帮扶和救济是远远不够的。2016年初,他萌生了扩大豆腐制作规模的想法,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拿到了县上产业扶持资金5000元,当年年底,家庭人均纯收入就达1.8万元。去年,他又由原来小旧的豆腐坊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作坊。
  “下一步,我打算建厂房,机器都已经买回来了。”如今的王本领,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脱贫之星”称号。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黄土高原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成为历史。如今,走在山沟塬峁间,产业壮大、道路硬化、房屋整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圣地延安正在发生着巨变。
  对标施策 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延川县乾坤湾镇刘家山村,一孔孔修葺一新的窑洞民宿静静矗立。
  1936年,毛泽东曾东渡黄河留居于此。
  历史从未远去,窑洞内的灯光也未熄灭。80多年后,在黄河岸边,一条“依托优势,因户施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脱贫硬仗重新起航。
  “冯光亮,全家5口人,因学致贫,低保户,2016年脱贫。有红枣40.3亩,其中流转给县文旅集团下设的扶贫开发公司25.3亩,家庭管理15亩,分红收入5450元/年。冯光亮每年外出务工收入30000元……”从贫困户帮扶成效展板上可以看到,一张张表格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刘家山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收入及帮扶措施,生动详实。
  “要在精准精细上再下一番绣花功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多次强调,要坚持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坚决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为了精准再精准,今年,吴起县重点围绕年度贫困退出任务,对标国标,对村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对贫困户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在校生状况、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等信息逐人逐户核实,对村级水电路卫集体经济逐村进行摸排,精准查找短板,建立台账。累计修改国办、省办系统信息114条,排查户级短板47项,村级短板13项,确保贫困退出不留死角。
  在志丹县义正镇稠树梁村的梯田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果树苗正挺着“腰板”。
  陕果集团的入驻,为这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7年,稠树梁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紧抓陕果集团入驻建设果业基地的机遇,落实土地流转120户4606亩,村民与企业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果园代管、劳务用工带动等方式进行合作。
  正在果园里忙活的贫困户思成川就是受益者之一。“我把自己的44.75亩土地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陕果集团,光这项每年就能收入3300多元。现在我还在这里打工,一天收入100元,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还能学到果园管理技术,以后管理好自己的果园就能赚大钱了!”提起未来,思成川充满了希望。
  “像这根树枝,需要将竞增枝去掉,留中庸枝,才能大量结果……”在宜川县壶口镇椿曲村的果园里,县农广校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正在给贫困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服务。 
  “我自己也务果多年,以前也听过相关专家讲课,但像这样手把手教的还是头一次,我感到非常受用。”郭殿军是椿曲村的贫困户,家有5亩果园,却不如别家3亩果园的收益,只因一些“老农思想”——舍不得剪枝,拉枝不到位,果园密度很大,导致产量虽多质量低,均价偏低。技术服务队对郭殿军的短板进行分析后当即制定了帮扶措施,并与郭殿军结成对子,将长期跟踪帮扶指导,直到其成为果园管理的行家能手,通过提质增效来脱贫致富。
   聚焦产业 夯实脱贫致富根基
  在洛川县土基镇刘家渠村,刘建强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种苹果不仅收入好,而且现在还有保障。”今年,在之前的基础上,刘建强又建了3亩矮化果园,对于市场和价格都充满了信心。
  2016年10月,正是苹果丰收的季节,刘建强在网上浏览信息,看到位于土基镇高村峁的方旭果业公司免费为果农提供冷库仓储服务,并进行价格托底。到企业实地考察后,刘建强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苹果储存到了果库。
  “到当年12月份的时候,价格涨了,每斤2.9元就都卖出去了。”2017年,苹果再次收获的时候,刘建强没有再犹豫,1.4万斤苹果全部都储存在了方旭果业。
  延安苹果之所以价格高、受众广,得益于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开展实施。
  从卖苹果到卖果树,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智慧果园里的16棵苹果树,被天南地北的都市人纷纷认购。以前只能卖500元左右的果树,现在一下子能卖到2000多元。
  在南教场的富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杨宝平正在直播平台上讲解苹果的成长阶段,作为一名苹果主播,向他的“粉丝”宣传并销售着延安苹果。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景区内,山上的1060亩果园成了新的旅游增长点,并在果树下种上油菜花,配套建设了游乐项目、小木屋酒店……吸引了近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多了。
  “今天咱们入股的旅游扶贫停车场要进行第二季度分红了,大家快去领钱。”7月4日,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党支部院子内挤满了村民,安塞格桑花谷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给社员们分红,领到红利的社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表示,通过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扶贫方式,不仅让产业扶贫资金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而实现稳定增收,稳步脱贫。
  此时,同样高兴的还有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村民杜方明。
  “过去我们村不富裕,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我们搞起了‘果蔬党建’,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美了。”此前,杜方明是一名贫困户,没有产业,无经济来源,生活相对困难。2015年,杜坪村第一批弓棚建成时,他主动申请种植弓棚,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扶,学习掌握了甜瓜种植技术,两座弓棚在他的经营下效益颇丰,杜方明不仅脱了贫,还成为了杜坪村的致富带头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目前,我市在册有劳动能力的1.02万户、3.3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产业全覆盖,落实苹果产业4393户,棚栽业1122户,养殖业2854户,特色种养、旅游、光伏、劳务等其他产业1899户。
  完善基础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黄龙县圪台乡五门口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恶劣。50岁的刘建军由于身患残疾、母亲卧病在床,日子一直过得非常拮据。多年来,刘建军和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一孔风雨飘摇的窑洞中。
  易地脱贫政策出台后,刘建军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进城安家,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3月15日,刘建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一天,他和母亲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破窑洞,搬到了吉家河移民安置点。推开房门,一套40平方米的房间全部装修一新,厨房、卫生间、卧室应有尽有,水电、电视网线、天然气全部接通。
  而这一切,刘建军只出了5000元。
  为解决住房不安全问题,甘泉县采取“农户自建、工队代建”等方式,确定危改对象250户,其中贫困户106户,目前已全部建成,352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也全部妥善安置,实现住房隐患清零。
  岭石山村位于延长县城东南37公里处,距雷赤镇13公里。过去的岭石山村山大沟深,交通阻隔,贫困面积大,人均收入低。如今,走进村子,巷道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矗立,家家户户白墙青瓦,青松和刺柏掩映院外,塑胶篮球场上不时有玩耍的小孩,村民在路边三三两两拉着家常,生活怡然自得。
  “以前,村民住的都是破旧的土窑洞,是精准扶贫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瞿建华说。
  好坪沟村是子长至姚店高速公路(简称子姚高速)的建设起点,也是该条高速公路与清涧至子长高速公路(简称清子高速)的连接点。今年60岁、当了19年村支书的徐志平,亲眼见证了好坪沟因道路改善带给村民的好处。2005年村里道路实施了硬化,道路不再泥泞和尘土飞扬。“顺着这条路,村里的小杂粮卖到了镇子、县城,农用物资、生产技术进了村子,农民的钱包鼓了。”
  徐志平说,村里现在有贫困人口66户140人,前年刚发展了300亩山地苹果,路建好后,出行方便了,脱贫就更快了。
  七月,阳光明媚,黄土高原在青山掩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不见往昔尘土飞扬,贫穷的面貌也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