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时年21岁的吴起镇(现为吴起街道)金佛坪村村干部韩振当时只相信一条“退耕还林政策一定是对的,政府让咱干啥,咱就干啥。”本着这一朴实的想法,韩振身先士卒,积极动员村民投身到退耕还林中。20年后,41岁的韩振成了远近闻名的有钱人;金佛坪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专业村、新农村、富裕村。目前,仅韩振家就有10座大棚,年收入16万元。韩振常说:“我家这么高的经济收入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得益于自己的勤劳和不断的实践。”
金佛坪村第一个响应退耕的人
1998年,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启动“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对全国退耕还林的探索与尝试。1999年,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为目标的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在退耕还林这场绿色革命的前沿阵地,时任金佛坪村卢角组村民小组长的韩振,在参加了20多场各类动员宣传培训会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
“哪能想那么多,政府让咱干啥咱就干啥。”当记者追问当初响应政策实施退耕还林的动因时,韩振笑着说。他先把自家种的30亩山地一次性全部退耕,按照作业设计要求,栽植上沙棘、刺槐、山杏、山桃等树种,给群众做了好榜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卢角组有28户群众(该组共有32户群众)一次性退耕到位,退耕亩数2689亩,占到总耕地的92%。但该组还有4户农户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肯响应。虽然韩振花了不少时间为他们做思想工作,但他们仍旧不为所动。到了年底发放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时,4户未退耕的农户后悔不已。他们急忙跑进韩振的家问:“明年退耕种树不迟吧?”韩振说:“不迟,不迟。”就这样,在韩振的示范和带动下,卢角组1999年实现了全部退耕。
在做好本村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他还全力配合全镇重点流域——金佛坪流域的建设,发动劳力整地、挖鱼鳞坑。山上道路不通,树苗拉不上去,他就带头组织劳力往上背。在他的带领下,金佛坪流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建设任务。
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树苗
树栽上了,因为干旱、动物侵害等客观因素,苗木的成活率并不高,达不到检查验收的标准。为了保证苗木成活率,他动员群众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出动村上仅有的5辆车拉水浇树。刚栽植的树苗遇到病虫害,他束手无策,便跑到县林业技术部门咨询。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带领村民对幼树进行涂白,有效遏制了灾害的发生。“韩振对待树苗就像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特别细心。”村民说。在他的精心管护下,苗木的成活率由以前的30%提高到了86%。
树苗成林了,生态环境好了,责任也更大了。为防止灾害发生,韩振每天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到山上巡查、对林区进行监测,成了一名认真负责的护林员,一发现散牧、野外用火等行为,他就及时予以制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严格管护下,他管辖的林区从退耕还林到现在没发生过一起火灾。
退耕后,他带头发展起大棚产业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从前“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增多了。但他们都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也没有赚钱的路子。2006年,镇上确立了川道村发展大棚菜产业的路子后,韩振认识到致富的机遇来了。他积极行动起来,多次找镇领导争取项目,给村子里争取到了发展大棚菜的项目。
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他组织群众到安塞区、宝塔区实地考察学习大棚菜种植,并聘请县蔬菜站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大棚菜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农户对建棚和种植有了初步了解。2006年4月,大棚开始建设,在建棚过程中,他天天待在地里,又当学员,又当指导员。
棚建成了,种植和管理这两项技术又成了难题。起初,他种了一棚西红柿,不懂要放风,结果棚里温度太高,西红柿苗子全被烧死了;还有一次,他种了两棚西瓜,由于在开花时喷洒的农药太多,结果没有产量。为此,他又当起了小学生,从书店买来大棚种植和管理方面的书籍细心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去问县蔬菜站技术员。他把白天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家,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第二天再进行实践。就这样,他在干活中发现问题,从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日积月累,他便成了一名专业技术员。现在韩振种的10棚大棚菜,年产蔬菜60吨,可实现年经济收入16万元。在他的帮扶和带领下,卢角组现建有大棚60座,年产蔬菜210吨,可实现经济收入71万元。2008年全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把他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走上了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道路。这场绿色革命催生了山川秀美的吴起镇,也催生出了像韩振这样一批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农村能人。”吴起县退耕办主任刘生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