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自力更生”南泥湾 满目青山似画图
本报记者 郑鹏 通讯员 王娅芮
  1940年底,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荒凉的南泥湾从此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过度开荒,乱砍滥伐,“好江南”又变成了黄土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南泥湾再次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活动。如今,“黄土沟”又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
   把开荒砍的树补回来
  在南泥湾退耕还林中,三台庄村的侯秀珍走在了前列。1961年,侯秀珍嫁给了丈夫张金龙,他的父亲曾是359旅9团9连副连长。当年,令父亲骄傲的事就是和战友一起通过开荒将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如今,令侯秀珍骄傲的事则是在父辈开荒的地上种满了树。
  侯秀珍说,上世纪60年代,驻南泥湾的部队早已离开,村里的百姓为了多些收成,一哄而上砍树开荒、放羊,一个生产队最多时有上千只羊散布在南泥湾的山头上。肆意开荒和随意放牧在南泥湾一时愈演愈烈。让村民没料到的是,开荒放牧没能让收成和收入有所增加,反而把山上的植被全破坏了,一下雨,雨水就裹挟着黄土冲下山,南泥湾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八十年代后,环境更加恶化,南泥湾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只要有风,就是漫天的黄沙,陕北好江南的景象只有在歌声里才能重现。
  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正在南泥湾镇三台庄村担任村干部的侯秀珍立即响应,扛起了铁锨与镢头来到山上。“父辈当年保家卫国,不开荒站不住脚;现在我们要把树补回来,给子孙留个好生态。”侯秀珍如是说。
  侯秀珍一次性将自家十多亩山地全部退耕,并发动7名村干部上山植树、舍饲养羊。2000年,侯秀珍和7名村干部领到了退耕还林补助的钱和粮食。“村民看到种树比种粮受苦少,而且效益也好,都抢着报名。2000年,三台庄村需要退耕的土地全部退完。”谈起退耕还林,侯秀珍自豪地说。
  南泥湾镇党委书记赵东告诉记者,从1999年开始,南泥湾镇历年退耕还林面积达44833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35%上升到了87%,又重新变回了美丽的“水韵江南”。
  把养殖业搬到树林下
  南泥湾九龙泉是一眼“革命泉”,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曾滋润过八路军359旅战士的身心,就在离九龙泉不远的大南沟,林下养殖如今成了南泥湾村民致富的一条新路。
  过了九龙泉,顺着大南沟山间的小路,记者来到了刘小平的林下养殖基地。在该基地,记者看到树林里几百头黑毛猪散养在林间,有的在地上打滚,有的在树下散步,有的来回追逐。
  基地工作人员史应东告诉记者,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林子里的野猪也越来越多,他们就是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于2014年办起了这个占地30多亩的森林猪养殖基地。在他们的基地里,没有种猪,所有的猪全是家猪散养进入林区后和野猪的杂交品种,这里的猪生活在无任何污染的林区,吃的是野草、树籽、杂果,喝的是林区泉水。
  说起森林猪的效益,史应东更是来了精神:“森林猪太划算了,因为是野猪的杂交品种,加上又是放养状态,活动的又多,猪基本上没什么病,防疫费全省下了。猪吃的绝大多数都是林子里的东西,猪粪又给林子上了肥,林子也越来越好,猪和林子进入了良性循环,饲料钱也省了不少,省下的就是赚下的。”说完了饲养,他又介绍了森林猪肉的销售情况,“森林猪瘦肉率达70%以上,不含农药残留物和任何饲料添加剂,销路很好,一斤肉就能卖到40元钱,一头猪大概能卖4000多元,一头猪仔也能卖到1000元,比羊肉还贵。2017年,基地共出栏260多头森林猪,收入近80万元;今年的存栏在500多头左右,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据介绍,类似的林下养殖户在南泥湾共有11户,南泥湾的森林猪存栏达3015头。森林猪的销售市场已经走出延安,销往10多个城市。
   把退耕还林地管护好
  “山还是那座山,林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在南泥湾镇三台庄村,记者刚刚提起了退耕还林管护,村主任张宪义就唱起了村民们自编的护林歌。
  张宪义说,退耕还林后,村民拿到的退耕补助远远高于种地的收入,南泥湾人“与山斗、与地斗”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当初就是凭借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如今三台庄人又把这种精神用在了退耕还林管护上,退下来的地管护不好,不如不退。”为此,三台庄村还组建了专门的退耕还林管护队伍。
  刚刚开始退耕还林时,村民栽上的刺槐苗较小,疯长的黄蒿和树苗争水、争肥、争阳光,树苗往往没有黄蒿长得高。为了保证成活率,村民便上山砍起了黄蒿。黄蒿被砍掉了,有了阳光雨露滋润的树苗便欢快地长了起来。可是刚刚长起的树苗又被部分村民赶上山的羊啃死了。“战胜了黄蒿,又来了羊灾。”刚刚当完“砍草人”的村干部又带领大家变成了“牧羊人”,看到山上出现了村干部,村民又将放羊时间改到了晚上,几番“斗智斗勇”后,村民才把羊全部圈养起来。为了让树长得更好,及早成林,村干部又带领大家给树木扩冠,经过“理发”的树,很快就成了林。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山上到处都有坟地,一到祭祀先人的日子,香烛纸火就会在林间点燃。为了守住林子,村干部和村民又变成了避免火灾发生的“消防员”。随着退耕还林管护期任务的转变,三台庄村村民和村干部的“身份”也一直在改变,但不变的是三台庄村民把退耕还林地管护好的责任心。
  当年,英雄的359旅在南泥湾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既保卫了党中央,又渡过了经济难关。现如今,南泥湾人又是凭借这种精神,走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