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静
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我市是如何贯彻落实这项工作的?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手段来支撑,我市在“互联网+”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7月25日上午,在我市召开的“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行政审批服务局等相关新闻发言人对我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企业开办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办结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将围绕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集中审批的独有优势,通过四个方面措施,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一是全力压缩企业开办时限。按照“一枚印章审批、一个大厅办事、一支队伍服务、一个平台保障”的要求,着力打造审批环节最少、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效率最高的行政审批服务运行模式,将企业开办时限在国家要求8.5天时限的基础上,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办结。二是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容缺承诺制度,申请人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要审批的基本要件具备,短缺材料由申请人进行承诺,即可进入办理程序,窗口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材料,申请人在承诺时限内将短缺材料补齐即可,不耽误办事进度,让企业和群众尽量不跑路或少跑路。三是打造高效便民窗口形象。继续开展“开辟绿色通道、创建满意窗口”活动,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急事急办的工作作风,树牢窗口服务新形象。6月1日,刘万家沟市场申报20户企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当天受理,当天办结发照,高效快速的办事效率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四是全面提升企业注销效率。深入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降低企业退出成本,实现企业退市便利化;实施个体户简易注销改革,简化简易注销程序,完善注销工作流程,为个体工商户退出提供最大便利。今年4月份实施集中审批以来,通过梳理细化事项、优化办事流程、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等措施,工商类即办件占办理事项85%以上。
植入人脸识别和活体认证功能办事更便捷
我市从今年2月份开始,全面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人工智能”平台建设,该平台是实现企业和群众在网上办事的重要载体。从技术架构设计、数据共享归集、智能技术植入、审批事项梳理、流程缩减再造、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应用支撑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部署,完成数据汇集176类,总量约为2.5亿条。今后通过电子证照库建设和事项个性化表单开发,实现网上提交过的数据资料,办事企业和群众不再重复提交,网络核验过的数据信息,不需要再向相关单位重复提供证明;通过在“延安政务服务手机APP”植入人脸识别和活体认证功能,部分必须本人现场办理的事项实现远程办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办事终端,使无实体政务服务网点的村镇社区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办事群体,以语音识别、身份信息扫描等方式,实现就近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建军介绍,目前,我市可以向企业和群众提供三大板块的服务功能:一是网上审批服务,二是网上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三是网上投诉建议受理服务。三大服务功能融合了政务数据共享应用、12345智慧政务服务咨询投诉、人工智能办事终端及“慧眼”人脸识别活体认证、全程留痕的电子监察,形成了“智能融合、数据服务、一网到底”的特色创新功能体系。5月29日,市级平台首批开放288个集中审批子项上线试运行。截至目前,223个子项已上线运行,占全部审批事项的50%以上,宝塔、安塞、吴起三个试点县区年内可实现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互联互通,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政务事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市级统筹、一网办理”和“不见面的网上审批、不跑腿的政务服务、不打烊的数字政府”服务目标,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