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查看葡萄苗生长情况 通讯员 赵力 本报记者 方大燕
在延川县王家塬村委会院子里,望着贫困户王江锋离开的背影,张琼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王江锋的女儿因为超龄无法上幼儿园的问题,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有了眉目。
今年29岁的张琼是延川县延水关镇的一名干部,2016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该镇王家塬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他带领群众修路、打井,完善基础设施;种果树,教技术,发展致富产业;调纠纷、化矛盾,让一个“后进村”充满了发展活力。
路修通了 王家塬行政村辖王家塬、花家塬、西村3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00亩,人口125户420人。目前精准扶贫户共计27户89人。
张琼还记得,刚到王家塬村时,一条年久失修的土路是全村唯一的交通要道。“晴天一脚土,雨季一身泥”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村子里缺水,村民们要到几里地以外的沟里取水……一大堆问题摆在张琼面前,急需他解决。
面对落后的道路通行条件,张琼多次向镇政府以及上级部门汇报,希望早日将进村道路修好,给群众带来便利。修路项目如愿上报,可是由于全镇都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期安排暂时待定。开工日期不确定,张琼也没闲着,他提前约好施工人员前来测量定线,第一时间投入到修路赔偿协商中,节省了因补偿赔偿造成的时间浪费,最终施工队进入王家塬村后没有发生一起因赔偿问题阻挠施工的纠纷。
“修路毁坏了我家的一个厕所,一开始还想要点赔偿,后来张书记三番五次地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认识到修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村民张表不好意思地说,“多亏当初没有阻拦工程,现在修通这条路,出行方便了,做买卖也容易多了。”
2017年12月底,王家塬村4.5公里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及西村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如期完成。现在,村医务室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自来水也通到了村民的家中,村上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产业多了 王家塬村是典型的陕北塬梁峁村,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经退还耕地90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是苹果种植,但由于缺乏管理技术以及落后的思想理念,全村果园撂荒严重。“多次入户了解发现,村民人均果园面积小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导致大家种植果树的积极性不高。”张琼介绍说。
为了解决人均果园面积小、撂荒园多等问题,张琼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对全村果园进行了整合,将撂荒果园和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重新发包到个人手中,然后联系农广校对村民进行果树种植培训,通过大户带动,让村民重拾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
王勇是该村的苹果产业大户,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家果园挂果面积7亩,还有一个10余亩的新建果园,园子里套种板蓝根中药材,合作社保本回购每亩1000元。“今年开春遭遇了倒春寒,第一书记、帮扶单位组织大家利用烟熏抗寒,发挥了关键作用,村里的苹果长势都好着呢。”王勇说。
“我们对全村果树管理进行系统性培训,现在大家建立了微信群,有什么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帮助村民更好、更快地解决技术难题。”延川县农广校校长李瑛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王家塬村对多年低效园挖改老果树3000多株,密植园进行间伐,果园实行黑膜覆盖,新栽矮化密植园100多亩并搭建了防雹网,建立了苹果产业发展保护体系,其中幼园套种板蓝根530亩,在村贫困户都参与其中。
看到村上的苹果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张琼又思考着如何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他决定将村子里废弃的旧窑洞以低价收购回来发展蘑菇养殖,同时对挖改老树进行收购,让其成为村内木炭厂原材料,这样既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又丰富了村里的产业结构,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干劲足了 以前王家塬村是个典型的“问题村”,各村民小组互不相让,村民不团结,常有矛盾纠纷。为此,张琼决定从班子队伍开始抓,他多次召集村民小组长谈话,对每个人讲道理明是非,让大家伙明白,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处使,全村发展才有希望。
王春林以前一概不参与村集体活动,是个典型的“独立人”。张琼在走访中了解到他家中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逢年过节便带着礼物去王春林家看看老人,时间久了两人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王家老人去世后,张琼又组织村干部全程帮忙。现在只要村上有啥活动,王春林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参加支持。
短短几年时间,村“两委”班子的作风得到彻底扭转,现在大家工作一起干、困难一起帮,凝聚力十足。
“村上还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和‘好妯娌’,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通过‘爱心超市’积分行动带动大家争当先进,如今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现在我们村子是镇上的先进村、美丽村、生态村、市级远程教育示范村。”村支书王东平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