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罗村,位于陕西省洛川县县城正东5公里处,村子沟壑纵横,既有平塬,又有沟滩,属军事要地,易守难攻。村子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先辈们就有着较强的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清朝时期,在村子东面和西面修筑了固若金汤的城堡、城壕和寨子,在村子南面和北面修筑了高耸入云的烽火台、瞭望塔,躲过了反动民团和黑帮土匪数不清的侵犯、袭击和掠夺。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村里的战备意识更加增强,又重新加固了城堡、城壕和寨子,修筑了空战时能容纳全村人隐蔽的地道(防空洞)。现在,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除烽火台和瞭望塔遗迹不复存在外,城堡和寨子犹如忠诚的卫士,依然还在默默地守护着村子,护卫着村民。
罗村人不仅具有强烈的尚武意识和自卫意识,而且还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时期,全村不仅出现了爷奶为孙子、父母为儿子、妻子为丈夫、姐姐为弟弟踊跃报名参军的动人场景,而且还出现了为前线部队捐物资、为作战官兵送鞋袜的感人事迹。特别是1948年3月,许光达军长的部队和新成立的洛川县委、县政府机关驻扎在村里,准备解放、接管县城时,尽管乡亲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但为了革命的胜利、洛川的解放,村委会送粮送款,杀猪宰羊,慰劳子弟兵,家家户户腾窑让房,把仅有的最后一捆柴、一缸水、一盆面、一丈布、一双鞋都无私地捐献给了部队官兵和县上干部。4月,驻村部队发起围城、攻城时,村里又有6个人自告奋勇,冒着暴雨,翻沟给解放军带路当向导,火速送信传情报,为洛川县城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西北野战军首长、黄龙专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家国情怀更加浓厚,爱国拥军更加高涨。父老乡亲们深知国无防不安的深刻道理,深明大义地动员自己的子弟,踊跃报名参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全村先后有30多个青年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扛枪守边防。此外,全村还有60多个青壮年参加了民兵组织,为洛川的社会稳定、村里的安全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战争年代,当兵打仗是要流血牺牲的,但村里的青年们却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军,英勇作战,视死如归。战争是惨烈的、无情的,战场上子弹是不长眼睛的,流血牺牲也是很难避免的。但父老乡亲们都明白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咱们的家园,谁来保卫咱们的国家呀!没有国,哪来的家啊!都把自己心爱的儿子、孙子、丈夫、弟弟无私地、义无反顾地送到前线勇敢杀敌。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村里先后有10多个青年参军入伍,奔赴前线顽强作战,后来他们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无踪无影了,有的致伤致残了。他们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赢得民族的独立,维护世界的和平,毅然参军扛枪去打仗,把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无所畏惧地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也凝聚着他们血染的风采。解放后,罗村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受先辈们的熏陶和感染,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有20多人积极应征入伍,奔边防、赴哨卡,保家卫国,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防事业。
我小时候就爱听村里老兵讲他们的战斗故事,喜欢看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1974年12月,亲眼目睹了47军141师某团野营拉练在村里宿营的全过程,使得我立下了长大后一定要当兵报效国家的意志。1981年10月,我应征入伍,先后转战陕西、内蒙古、甘肃,如今已在部队服役了30多个年头。受我的影响和引导,我的1个堂侄、4个堂孙、1个外甥、1个堂外孙先后应征入伍。现在我的儿子、儿媳和两个亲侄子正在部队服役。
在大力倡导传承红色基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的今天,又勾起了我对故乡家国情怀的回忆,特别是对几位英烈们的无尽追思和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