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让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我市脱贫攻坚巡礼之五
  本报记者 刘小艳
  7月20日,在延川县杨家圪台镇阳山河村的“脱贫攻坚”蜜蜂养殖分红大会上,20多户贫困户领到蜜蜂养殖红利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的好政策,这回让我赶上了。”刚刚拿到分红的曹忠明显得有些激动。2017年,延川县交警大队为阳山河村24户贫困户送去120箱蜜蜂,并配有蜂蜜桶、花粉、豆粉等,帮助村民发展起了蜜蜂养殖。目前,共收获蜂蜜1.7吨,收入17万余元,平均每户分红7000多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并强调这样的庄严承诺。在延安,“四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1784名第一书记扎根一线,1546个工作队驻村,3.74万名干部联户帮扶……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有15.75万人实现脱贫,在册贫困人口减少到1.75万户、4.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3%。搭上合作社快车,抱团发展促脱贫
  在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办张义夫子村惠丰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曹雪丽正带领着贫困户社员们为牛羊喂饲料、防疫消毒。大伙的脸上满是喜悦,因为这些牛羊将是他们脱贫的希望。
  5年前,曹雪丽还是一名农村留守妇女,为摆脱贫困,她决定投身家庭养殖业。一年后,曹雪丽的延长县惠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她成为了村中的女能人。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后,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曹雪丽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新模式,将村里的20户贫困户吸收为社员,共同发展养殖业。截至目前,合作社资产达100多万元,羊存栏97只,牛存栏23头,菌草50亩,畜用油菜100亩。2017年底,合作社分红40多万元,社员们均享受到了产业红利。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喜平患有脑瘤,一家人的生计就靠妻子打工来维持。2015年,杨喜平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赠送他2头牛作为股份,村里还把卫生公益岗位给了他。现在杨喜平家年收入已超过两万元。贫困户赵强今年35岁,身体残疾,至今单身。加入合作社后,因他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合作社安排赵强负责社里的会计业务,同时还聘他为残疾人专干,现在赵强一年的收入也有两万元。
  “红薯馍、红薯汤,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困难时期陕北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在延长县罗子山镇,“红薯疙瘩”的身价却翻了几十倍,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助推下,“红薯疙瘩”成为这一带贫困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火焰山村贫困户李世东是三级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妻子还是聋哑人,儿女都在外上学,生活十分拮据。自从加入到火焰山合作社后,他不仅享受到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种的8亩红薯也打开了销路,每年收入近3万元。
  合作社理事长冯毅说,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每年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红薯种苗、有机肥、技术指导、机械耕作、全程跟踪服务等,贫困户对种植红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家里的生活也有了盼头。”尝到甜头的李世东说:“红薯投资小,好管理,利润大。与合作社签订了协议,贫困户就变成了社员。不仅收购价格有保证,每年10月红薯成熟了,合作社还有专业机械收,很省事。”
  如今,在火焰山合作社的带动下,罗子山红薯产业已经覆盖到了全镇范围内的贫困户,帮扶300多户贫困户,年销量近千万元。
   搭上“三变”快车,变个身份稳增收
  炎炎夏日,走进延川县乾坤湾镇苏丰村,路旁的果树迎风而立,山峁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进陕西果业集团,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合作社,以村内1000亩土地入股,打造沿黄旅游采摘观光园,每亩每年可分红200元,期限20年。其中,22户贫困户以360亩入股,户均收入3100元。一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变革在这里蔓延。开春以来,苏丰村的村民开始在公司打工,不少走出去在外打拼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后,也纷纷回乡干事创业。
  “村里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光景,我也得把光景过到人前面。”53岁的冯新平是村里的贫困户。陕西果业集团在苏丰村建设采摘园以来,他就一直在果园打工,一个月挣3000多元。同时,冯新平还将自家的14.8亩土地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入股陕西果业集团,将18亩红枣园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入股延川文旅集团。
  一份土地,两份收入。冯新平仔细算起了账,“我已经在果园打了大半年工了,挣了差不多2万元,再加上果园和土地入股的分红,年底就能脱贫‘翻身’了。”截至目前,该村村民在采摘观光园区务工及土地租金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带动在村38户6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8户27人。
  “邵三虎,作为社员分得500元,作为贫困户分得500元,共计分红1000元。下一个,邵艾虎……”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党支部院子内,安塞格桑花谷生态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给社员们分红,办公桌上的大红钞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大声宣读着社员的分红金额,并依次将钱递给每位社员。
  邵艾虎拿着分到的钱,高兴地数着,他说:“以前自己种地,只能糊口,今年加入了合作社,不仅不用自己操心,在景区有活干还有工资领,年终还能分红,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收益率和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南沟村党支部组织46户贫困户46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群众自筹的53.5万元,以及村集体的25万元,与南沟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建设花样迷宫停车场,享受保本保息、按股分红的特殊政策。
  如今,在南沟,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民房变成了客房,上山变成了上班,老百姓的光景越来越好。
  搭上文化旅游快车,凭借优势来致富
  自5月25日开门迎客以来,每天下午夜幕降临前,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便沸腾了!
  在冯家营村,几乎人人都掌握打腰鼓的本领。刚到而立之年的蒋宏飞,十几岁就能打腰鼓。但因母亲常年有病,为了照顾家里,他放弃了和村里其他腰鼓手去外地表演的机会,只能靠就近打零工补贴家用,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
  今年,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建成后,蒋宏飞便第一个报名加入了腰鼓表演队中。蒋宏飞说:“我们村地方偏僻,以前根本没有人来,现在人可多了,一个月下来,最少也能挣三千块。”
  今年60岁的孙旺明是冯家营村有名的腰鼓手,前些年,他走南闯北到不少地方打过腰鼓,但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如今,孙旺明不仅自己加入了腰鼓队,连儿子儿媳也成了腰鼓队队员。一个月下来,一家三口人只靠打腰鼓这一项,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夜色渐渐加重,游客开始散去。在乾坤湾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上,程秋燕利落地收拾完面皮摊位,赶忙叫上儿子郝学一起到自家的烤肉店帮忙。“今天是周末,游客多,店里的生意一定很忙。”
  别看程秋燕现在日子过得红火热闹,三年前,她家还是贫困户。
  程秋燕说:“那时候,家中四个老人三个先后瘫痪在床,再加上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虽然没日没夜地苦干,可负担太重了,日子还是穷。”
  程秋燕自小就在黄河边长大,乾坤湾景区刚起步那几年,她便和丈夫郝世斌在景区担着担子,卖起了凉粉、面皮。
  2016年5月,在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下,程秋燕和郝世斌不仅拿到了8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还在景区广场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9月,景区管委会又找到程秋燕和郝世斌,让他们经营景区的超市,主要售卖陕北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
  伴随着伏羲码头、红军东征纪念馆、碾畔村民俗博物馆等景点的建设完善,景区人气一日比一日旺。2017年,程秋燕和丈夫一合计,带着两个孩子开了一家烤吧。夫妻俩白天开超市、卖凉粉,晚上就帮儿子招呼烤肉店。
  “今年春节15天就赚了5万元,现在烤吧一天能卖2000元。”程秋燕笑着说,“去年纯利润收入近三十万元,买了车,还在县城全款买了房。”
  现在,程秋燕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还雇了11个贫困户帮忙务工。“以后游客一定会越来越多,我打算弄个美食一条街,让来这里的游客吃咱们农家美食,感受咱们地道的黄土风情。”对于未来,程秋燕有了更多地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