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湾蔬菜大棚示范园 ●丰收的喜悦 大棚茄子 通讯员 刘娜 本报记者 朱佳雨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塞区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立足科学发展,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改造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近年来,安塞区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布局蔬菜产业,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丰富群众的“菜篮子”,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起初,安塞区的棚栽业是从山东诸城市引进的高效农业项目。1992年,聘请山东技术人员,在沿河湾镇杨家沟、侯沟门和真武洞镇郭家峁子3个村试种21棚大棚黄瓜,棚均收入1.2万元,单棚最高收入1.8万元。春节前,杨家沟菜农杨文宝用一箱黄瓜(不足100斤)换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为当时的新闻。试种成功激发了农民建大棚种蔬菜的热情,1993年大棚数量骤增至641棚。由于规模扩展太快,水电路配套设施跟进不到位,建棚所需的物资供应不及时,加之技术服务人员缺少,菜农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大棚菜效益急剧下降,棚均收入仅2000多元,种植户积极性受挫,此后出现大量空棚。1994年起,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供应大棚物资、培训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棚栽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至1996年,16个大棚种植示范户棚均收入7000余元。1998年起,大棚墙体建设不断改进,良种引进逐年增加,病虫害防治水平逐步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完善,效益逐年增加,农民种植大棚积极性再度高涨。2002年,全区大棚菜累计发展到6483棚,2003年建棚4597棚,安塞区被中国蔬菜专家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2004年和2005年,两年新建大棚9766棚。种植区域由两个乡镇扩展到全部乡镇,由川道村扩展到山沟村;种植地块由川地、台地,扩展到湾塌地、山地;种植规模由分散种植发展到适度规模;种植种类由蔬菜发展到水果和菌类。形成高桥、楼坪等蔬菜专业乡和侯沟门、杨家沟、马家沟、罗居、乔庄、方界寺等蔬菜专业村,先后涌现出李世红、马建禄、李长艳、万生成、韩小红等蔬菜专业户。品种由西红柿、黄瓜发展到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等100多种。2006年建棚1886棚,2007年起,每年新增大棚2000棚左右。2008年,大棚棚均收入8100元,安塞区被陕西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9年,安塞区大棚总量超过3万棚(棚均收入9100元),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产品远销包头、银川、太原、武汉和西安等大中城市。2010年,全区累计发展大棚32841棚(另有弓棚12000棚),棚均收入9800元,蔬菜总产量17.4万吨,总产值3.39亿元,9300多户农民依靠种大棚实现脱贫致富。2009年3月,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给安塞区蔬菜局记集体一等功一次。
1992年,引进西红柿、黄瓜新品种。2003年推广嫁接茄子成功,单株采收茄子35个,产量12.5千克,半亩大棚总产1万千克,收入1.4万元,高于西红柿、黄瓜收入,成为安塞大棚菜主栽品种。2006年起,引进推广37—72和37—76辣椒。2010年,大棚蔬菜主要有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4大类,其中茄子类有706茄子、布里塔茄子等十余种,西红柿有宝冠、黄金606等多个品种,辣椒系列有巴莱姆辣椒、37—72、37—76辣椒等多个品种。此外还有法国冬玉葫芦、台湾农友公司黑美人系列小西瓜、玉金香西甜瓜等各类品种百余种。
2003年,投资900多万元于沿河湾镇李家湾村建成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有示范棚110棚,承担对菜农种植和管理技术的集中培训,及引进、推广、普及新品种。每年引进国内外60~70个新品种,在示范园中用十个大棚进行新品种对比试验,筛选适宜安塞栽培的新品种,然后在重点户中试种,成功后再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先后为菜农提供草帘加纸被保温提温、自动卷帘、大棚墙体加厚、滑轮放风技术服务,推广普及大棚滴灌、黄瓜地支架落蔓、一边倒大棚油桃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灌溉、大棚太阳能杀虫、紫光灯杀菌、循环生态农业等增产技术。
在推广技术中,建设专业村,培养专业户,组织菜农到侯沟门井居等专业村参观学习,并在砖窑湾石马科村种植现场,听取韩小红介绍棚均收入达到5.1万元的经验。起到典型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安塞特色农业跨越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们按照“科技兴菜”的发展战略,围绕设施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研究总结好做法、引进推广新技术、配套装备新设施,通过这些重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集成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发展设施蔬菜面积58705亩,其中大棚44946亩,弓棚13759亩,发展香菇341.05万棒,蔬菜年产量为31.2万吨,产值7.28亿元,棚均收入16300元。全区有11000多户农民依靠设施蔬菜产业实现了发家致富,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增收的一项农业主导产业。
二十年铸一剑成就“安塞蔬菜” 安塞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地多、川地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川地上能建棚的地块基本饱和,可用于建棚的土地越来越少,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过我们在坡度25度的山地上试验建棚,发现山地大棚与川地大棚相比,具有抗旱保温性能好、日照时间长、通风畅、易排水、土地利用率高等明显特点,非常适宜反季节蔬菜栽培。我们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积极鼓励群众在背风向阳的山台地、湾塌地建棚,实现了建棚区域的重大突破。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发展山地大棚25124亩,占全区总数的58%。
7月29日,走进镰刀湾镇罗居村蔬菜基地,远远望去,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下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颇为壮观。设施农业已在这里初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走进建华寺香菇专业合作社的设施农业大棚,合作社农户拓建芳正在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种植香菇的方法,对于不明白的地方他积极询问,并详细地记录下来。
拓建芳说,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有专业技术员教我们怎么种植香菇,现在技术方面根本不用愁了,我们就有了自己承包大棚的意向。在承包大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己在大棚里边实践,还可以来合作社学习,这样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生产,同时能够脱贫致富。
强化绿色防控,生产放心蔬菜
据了解,该区在发展设施蔬菜过程中,坚持以提高蔬菜品质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以科技手段为支撑,积极研究推广三种防治相结合的农作物绿色防控手段,实现了农产品品质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个目标。推广农业防治措施。通过合理安排品种布局,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无病毒种苗,组织农户及时清洁田园,合理轮作、深耕晒垄等措施,使一些病虫害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每茬农药喷施次数下降2-3次。推广物理防治。在设施蔬菜集中连片的区域,推广使用了太阳能杀虫灯3740盏,对甜菜夜蛾、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进行防控杀虫;推广应用黄色、蓝色诱虫板20万张、防虫网5万平方米,对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进行防治,防治效果非常明显。2015年,我们把绿色防控纳入了设施蔬菜发展扶持政策,对使用粘虫板的大棚或弓棚,每棚补助200元。购置了孢子捕捉仪、虫情测报灯等测报设备,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推广生物防治。去年以来,在草莓、油桃等鲜食性果蔬生产中,禁止使用蘸花药,全部由蜜蜂进行授粉。利用害虫的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对蔬菜和环境的污染,并通过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保护好害虫天敌,将病虫害发生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全区所有蔬菜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并逐步向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迈进。
蔬菜有品质、技术有保障、销售有出路,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种菜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开始返乡种菜。
位于安塞区沿河湾镇农业示范园的设施农业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大棚里的葡萄、西红柿、水果黄瓜等果蔬长势喜人。正在大棚里采摘果蔬的游客李女士说:“在附近游玩,看到路标指示这地方有很多新鲜蔬果,就过来采摘一些蔬果,感觉这里的蔬果很新鲜,而且都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还可以免费品尝,价格便宜,真的挺实惠,这次安塞一日游非常愉快。”
沿河湾镇永丰尧村民李玉说:“我们家现在有五亩地,一年一亩葡萄地(挣)一千块钱,我发现通过现在区上蔬菜局大力发展科技兴菜的路子,其他人家可以赚得更多,以后我也想加入区蔬菜局的科技兴菜步伐,像他们一样做,我也把知识拿回家,和他们一样多多赚钱,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种菜已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已被赋予休闲、体验观光等多种功能。“眼下温室的葡萄熟了,我正合计着搞个采摘节创收呢。”李玉说。
科技兴菜,强化蔬菜发展支撑。我区注册成立了安塞蔬菜经销有限公司,重点在全区设施蔬菜集中连片区域建立多个分级包装点,使用统一标识的蔬菜包装箱,打响安塞蔬菜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销售价格,真正实现以销促产;大力发展蔬菜电子商务销售及订单销售,扩大蔬菜产品销售半径;积极开展蔬菜深加工和商品处理,发展高端蔬菜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寸草难生的黄土高原,曾经是无数渴望绿色的人们的梦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塞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得黄土高原成为“菜篮子”“钱袋子”、农业持续发展的“聚宝盆”。使该区农业和农村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回首该区农村改革开放40年历程,我们不禁为安塞农村经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赞叹,更为安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