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1943) 郝树才,1904年8月出生在陕北清涧县郝家崖沟。1929年,他为生活所迫,流落到延川县,最后全家落脚到延长县谭石原村这片黄土地上。
不平的世道,饥寒交迫的生活,激起青年时代郝树才的愤怒和抗争。1935年8月的一天,他甩掉揽工的羊鞭,跋山涉水赶到永坪镇,找到刘志丹,参加了陕北红军。第二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是著名的战斗英雄。在劳山战役中,和4名战友一起,用手榴弹炸毁掉一一〇师指挥部;在直罗战役中,肩扛机枪冲锋陷阵;在平型关大战中,负伤仍坚持杀敌。他在多次战役中,先后荣立4次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
他又是陕甘宁边区妇孺皆知的劳动模范,蜚声遐迩的“气死牛”。1941年,他在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任排长时,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清泉沟开荒生产中,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全军最高纪录,被人们誉为“气死牛”,获得“特等劳动英雄”的称号。两次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1954年11月,他经过多次申请,组织上批准他复员回乡务农,重新当起了农民。当时有人为他惋惜:“哎,你放个甘肃省军区的科长你不当,又回来和土疙瘩打搅了。”他笑着说:“咱是农民出身,就离不开黄土地呀!”
初回穷乡僻壤,没处住。老伴劝他:“用复员费箍孔石窑洞吧?”他摇摇头:“人民的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能乱花。”他领上两个弟弟,苦干了一冬,用汗水挖成了6孔窑洞,便安下家来。
修延马公路,活重又贴钱,群众面有难色,他便背上铺盖卷去了,重活抢着干,任务超额完成。农民议论说:“那老汉干活不要命,那是谁?”“那就是‘气死牛’郝树才!”“哎呀,真是个老英雄!”
郝树才在省、地、县都兼有职务,为节省村上的开支,外出他常背着干粮袋,往返路途常常是开水泡冷馍吃。
但是,他常常为集体的事情慷慨解囊,村上牲口少,他用自己的钱买回牛、骡;他用复员费买回几十只山羊;搞引水上原时,村里没钱买设备,他回家拿出自己的钱,他先后将4000多元钱无偿用到集体事业上了,他反而显得很高兴。
谭石原村民不能忘记,是他领着大伙背石头抬水管,结束了前年旱原无水吃的历史;是他一夜不停地跑遍附近6个村庄,预报了冰雹来袭的消息,减轻了小麦的损失;是他带头搞包干到户,和群众一起砸碎了“左”的枷锁,使生产蒸蒸日上。
1979年,他75岁时,主动辞去担任了21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但他仍然闲不住,继续扛起老镢头,领上3名青年,到离村10多里的窑子湾管起了林场。儿孙劝他劝不下,乡亲们挡他挡不住。他说;“咱农民还有啥二线一线之分,死不了总得干活才行。”
窑子湾名为林场,实为草场。多年管理不力,育苗不见苗,栽树难成活。他去了后搞责任制,除草栽树,搞林粮间作,很快把林场办的像个林场了。
他顶着烈日种核桃。大汗淋漓。一个拦牛娃跑到他跟前,歪着头问他:“老英雄,你能吃上你种的核桃吗?”郝树才笑着说:“我吃不上还有你们啊!”
有一次,新华社一名记者前去采访他,但在林场找不到他。费了不少劲,在山峁上只见到一双雨鞋,一直找到沟凹里才见到他。原来他光着脚,挥舞着锄头,正在给幼树苗松土除草。
1983年,他赴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时,听说山东有大杏良种。遂托人弄来枝条,进行嫁接,现在早已果实累累,又大又甜,人人称赞。
经过郝树才的努力,窑子湾林场彻底变样了。45亩林果中,苗圃幼苗起征,1500株苹果一年收入了3000多元。还有那些梨、枣、桃也长得十分喜人。
他逝世的前三天,还在林场劳作。县委书记左有才来看望他时,见他脸色憔悴,劝他一定要保重身体,到医院去看看。可他笑着说:“没啥大病,就是腿痛,我自己会扎针,到晚上自己一扎就好了,不用花国家的钱。”
“不用花国家的钱。”这就是战功卓著的老英雄,全国五届人大代表郝树才的临别遗言。为春风唤绿的黄土地流下了最后一身汗,这就是郝老这位半百“党龄”的老党员为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啊!老英雄的业绩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中,而延长人民世世代代更是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