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河镇青界湾村苹果园 ●蓝天白云掩映中的志丹广场 本报记者 王锋 实习生 刘梦桃
志丹县作为将军故里,中国革命的红都,本应依靠石油使百姓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好像并非那么美好。多年来,石油带动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百姓并未因此而收获想要的理想生活。
“县富民穷”、守着“金土地”,端不上“金饭碗”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改变现状,志丹县坚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大力度引进外生力量,重举措激活内生活力,以撬动和引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锤奠基石,让农村土地“转”起来。 在“三变”改革中,志丹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拿出了《志丹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从2017年-2020年底3年时间内,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村“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0万亩,使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比由21.68%提升到40%以上,确保全县所有新建果园的60%、原有果园中的20%、川台坝地的60%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由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实施,确保全县苹果面积达到30万亩、挂果20万亩,构建起“1+N”,即“苹果+特色种养业”的现代农业框架。“三变”改革,让贫困生活“富”起来。
该县紧紧围绕“户户有增收产业、村村有集体经济”目标,先后列支1336.8万元,拉动3家银行5000万信贷资金、1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1500万帮扶资金,组织动员全县200个部门、8支农业服务队全程参与,推动产业扶贫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年初以来,陕果集团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和“现金入股、逐年分红”的方式,由贫困户一次性向陕果集团入股注入1万元,从2018年起,12年内向入股贫困户分红返本34000元,使全县劳力不强、无产业、身体和智力残疾的贫困户股金收入和务工收入稳定占到家庭收入的60%以上向全覆盖目标迈进。与此同时,志丹县绿葆公司采取股份制办法与农民种植黄芪727亩,与39户贫困户股份制合作种植黄芪426亩,农民和贫困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种植采收后所得利润按照5:5和2:8的比例分成,实现了土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大变革。
重点突破,让发展出路“多”起来。
为了统一全县干部思想,先后组织县、镇、村相关人员到黄龙、宝塔、安塞及榆林赵家峁等地进行了3次120人次的考察观摩,学习交流“三变”改革和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不断统一改革共识。一是在典型示范上求突破。义正稠树梁村5000亩新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8000亩新建黄芪示范基地、永宁刘河村3000亩新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和顺宁水沟4000亩新建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主管副县长具体包抓,从四个点寻求“三变”改革突破,全力攻坚农村改革新高地;二是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在改革中,县上筹备组建了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真刀真枪、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县上先后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和陕西省水务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3年内投资5.5亿元,流转土地3.5万亩,建设产贮销一体化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按照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进行快速推进。
激发动力,让经营主体“活”起来。
为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创办实体经济,县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计划3年内列出专项奖励资金3000万元,对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程序规范、合同有效、发展果业、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7家,新发展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个,合作社总数达到287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社达到20个;新发展家庭农场29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15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