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通讯组 王强 谷嫦瑜
40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然而,正是从1978年至2018年的这一瞬,延安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圣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40年,延安能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一方面,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的生命力推动了延安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延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市委讲师团团长安振华这样评价。
1978年我市生产总值仅有3.44亿元,2017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26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45倍。
197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38元,2017年达56086元,是1978年的236倍。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0.62亿元,2017年达1283.65亿元,年均增长21.6%。
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3000万元,2017年达140.4亿元。
数字是对历史发展最好的证明和诠释,而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则亲眼见证着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楼房越盖越高,高速路不断延伸,老城新区相互辉映,青山绿水的新农村,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新能源、农业产业兴旺发达……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黄土地上创造一片新天地的轨迹。改变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和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经过40年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2.6∶27.4∶20.0调整为2017年的9.5∶56.2∶34.3,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
“延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延安时期党中央老一辈革命家13年间培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分不开的,延安精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和照亮着我们改革开放的前路和征途。”市委讲师团团长安振华说。
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转型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市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调整的40年,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稳定油煤气生产,推进能源转化和非能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是延安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思路。截至2017年,我市境内原油生产、加工规模分别达到1516万吨和908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80倍和115倍;煤炭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吨,是1978年的42倍;发电规模达到43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43倍;卷烟产量达到40万箱,是1978年的17倍;天然气生产从无到有规模达到39亿立方米。整合组建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延南、延北两大化工园区加快建设,“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布局基本形成,入园企业达到436户。新区创8空间、基金小镇,高新区“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器,宝塔区北航贝塔等4家众创空间正式运营,英雄互娱、国能科技等201家新经济企业注册落地,注册资本达420多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在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已吸引了39户中小微企业入驻发展;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借智借力,与中电光谷等高端智库和专业机构深度合作;金风科技、兴业新材料、彩虹玻璃、中投亿星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纷纷入驻。
“我们高新区在建立之初就把延安精神作为我们的创业精神,把打造中国·储能谷作为我们的目标,按照‘树品牌、建平台、聚要素、落项目’的整体战略布局和系统思维,落地熔盐蓄热高端装备产业化生产、锂电池阶梯利用、太阳能薄膜发电等储能项目,引进领军人才,搭建研究平台,将中国·储能谷打造成延安新的城市名片。”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任刘矿平对延安的新经济发展信心十足。
特色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延安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后整理能力大幅提升的40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2亿元,增加至2017年214.09亿元,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6.9%。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138.46亿吨,比1978年增长2.5倍。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2个。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8万亩,产量达到323.15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370倍,苹果面积、产量居全国地市级之首。特色农产品品牌达到120多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蓬勃发展,“洛川苹果”“延川红枣”“黄龙核桃”等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延安苹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泉豆腐”“吴起荞麦香醋”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富县直罗贡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延安农业在进入21世纪后,精准发力,成绩斐然。全市确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30个,涌现出了安塞区南沟村、黄陵县索洛湾村等一批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典型。甘泉劳山鸡业、洛川美域高被认定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18家企业晋升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国首批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累计培育职业农民5968人,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搭建了国家大豆、谷子高粱、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科研平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2.4%。以沼气工程为纽带,认定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6个,提前实现增效减量和“双提双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洛川、富县荣获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红色文化旅游成为延安转型发展新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延安旅游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40年,也是依托红色旅游带动生态历史文化旅游不断发展的40年。
延安的历史地位特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延安依托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把延安作为大景区来打造,启动建设红色旅游、黄帝历史文化旅游、黄河自然遗产旅游、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自然绿色生态旅游等五大文化旅游产业板块,实施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西北局纪念馆、枣园文化广场、延安大剧院、北京知青馆、圣地河谷金延安一期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投用,黄帝文化园区加快建设。
抗大纪念馆、西北局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梁家河数字博物馆上线。延安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黄陵、宜川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延川、黄龙被列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荣获2017年“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5059万人次,是1995年的117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7亿元,是1995年的277倍。
如今,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延安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发展稳定推进,延安,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城。如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一般,现在,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延安这所“大学校”,感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13年的革命历程,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延安市设计出“西北革命线”“长征落脚线”“大生产运动线”“转战陕北线”“知青岁月线”等精品研学线路,开发了“梁家河知青岁月”“西北局旧址”等现场教学点。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把延安革命历史变成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把延安的红色景点变成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的生动课堂。
改革活力让圣地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延安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40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40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40年。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曾指出,要明确改革为了谁、依靠谁、方便谁,紧扣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群众所盼,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检验改革成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1978年至2017年40年间,延安全市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11985亿元,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围绕“革命圣地、文化名城”城市发展定位,启动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拉大城市框架,疏解老城密度,展示古城风貌,彰显圣地特色。延安新区岩土工程堪称世界一大创举,累计完成各类建设项目110个,建设速度之快被誉为延安的“深圳速度”,开创了延安城市建设新纪元。旧城改造让延安老城旧貌换新颜,累计搬迁16万山体居民下山安居,中疏外扩目标正在实现,一批市政道路、桥梁隧道、公园广场、便民市场、停车设施、城市综合管廊等项目建成或正在建设。
包西铁路和包西复线建成投用,开通延安至西安、宝鸡动车,蒙华铁路(延安段)正在建设,西延高铁即将开工建设。延安新机场将于今年建成投用。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1086公里,是1978年的4.2倍,今年将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南沟门水利枢纽基本建成,黄河引水工程全线贯通,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建成750千伏高压智能变电站和一批33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启动了国家A类城市电网建设。
延安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生动实践,为西部生态脆弱和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样板。1999年延安率先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1077.46万亩,其中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1017.42万亩,累计完成治沟造地38.2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基调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陕北绿色版图大幅北移,绿色成为延安与周围地市最明显的区域界线。延安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和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2017年达到313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2+1”三城联创首战告捷,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节水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一批县城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卫生、文明、园林县城。
40年来,延安始终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改革措施,下功夫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让创新创业在延安大地上不断涌现。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再造审批流程,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限时办结、重大项目全程代办、集中办证等制度,政府权力和责任“两张清单”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启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组建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28个部门106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审批……
成就已载入史册,艰巨的任务摆在眼前,40年波澜壮阔,难以用几千文字一一展现,40年砥砺前行,圣地儿女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勤劳朴实的延安人民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延安,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