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延安,迎着梦想播下绿水青山
市委通讯组 王强 谷嫦瑜
  八月流金,收获的季节已然来临。20年的退耕还林,20年的风雨无阻,在这个夏季,延安向大家展现着这份累累硕果,用满目苍翠的卫星版图宣告它的成绩。随意走进延安的山山峁峁,红枣、苹果、香梨,果园里累累果实缀枝头;侧柏、刺槐、苜蓿,群山中绿意浓浓。除了丰收的喜悦,这些果树、植被更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降水量较过去增加了,风力强度和次数比过去大幅下降,沙尘暴造访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延安,这座红色旅游名城,正以绿色、开放的生态游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40年积聚的力量,如春潮般澎湃激荡。
  今天的延安,从遥感卫星云图上看,37037平方公里面积由黄变绿,子午岭、黄龙山、三北防护林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牢牢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地处黄河中游,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生态区位上,延安人肩负修复生态,为黄河下游降低泥沙含量的历史重任和政治责任,改写了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大量注入黄河泥沙的历史,谱写了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史诗,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践行和担当。
  退耕还林偿还了历史欠账
  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黄土高原上,一代代延安人扎根黄土,顽强地在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种下的是绿水青山,播下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是中国革命圣地,历史上延安曾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繁荣富庶之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说盛唐时期陕甘地区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破坏、自然灾害和乱砍滥伐,导致了延安严重的水土流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就有十年九旱之称,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百姓垦荒、上山放牧导致林分和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地处白于山区的吴起、志丹、安塞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当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形象地说,“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这就是延安当时的真实写照。生态恶化,警钟骤响!植树造林,封山禁牧势在必行! 
  1998年,吴起县在1996年、1997年两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延安市拉开了一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战役。但要把老百姓延续千年的传统耕作、生活方式改变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起县庙沟村种草大户张永发,和吴起大多数农民一样,从1998年开始种草养羊至今已有20年。
  他回忆说:“自古以来羊就是放的,你把羊圈起来那怎么行,但是看到县里的领导一次一次地给我们做工作,我就把种粮的一架山全种了草,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对的,不仅绿化了荒山,还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我们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也让我们农民有了自己致富的产业。”
  “过去那么点人养活了那么多的部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其中也包括生态的牺牲,我们实际上是要还债的,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变过去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1999年朱镕基同志来延安视察退耕还林时深情地说。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最宝贵的馈赠。对绿水青山破坏和毁灭仅在一念之间,恢复和创建却要我们付出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而漫长的努力。
  “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初期,延安气候恶劣,风沙严重,据统计,在过去延安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2.58亿吨,给黄河下游造成极大压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8年,延安率先提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这一年,吴起县的领导率领全县干部职工下到基层一线,顶住各方压力,不畏艰难,耐心细致地做通全县人民的思想工作,改良羊子品种、为百姓改造养羊设施,让百姓在退耕坡地上种植紫花苜蓿作养羊饲草。吴起人坚持“先禁牧退耕、后还林还草,先绿化荒山、后调整产业”,头顶烈日和风沙,在荒山和陡坡里扎下根,种草植树。
  这一年,吴起县的干部群众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攻克了土壤种草、种树的科学难题,当年退耕还林一次性到位,仅留30万亩基本农田,退耕还林155万亩。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让昔日光秃秃的黄土峁、泥水沟重现生机。
  吴宗凯,在1998年吴起县“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时走马上任县退耕办主任,后任林业局局长,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在1998年到1999年这一年365天,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下决心支持延安搞‘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程,是有远见卓识的,这体现了我们党勇于偿还生态历史欠账的责任和担当,更是对黄河下游人民的负责,治理好黄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延安生态建设20年的沧桑巨变,改写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把群众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要我说就是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农村革命,实践证明,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生态建设圆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绿色梦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的新时代,延安人进一步明确了自身“黄河中游的重要生态位置”的定位,对黄河下游扛起阻沙、涵水源的政治责任。
  从1998年到2017年,延安人经过20年持续不断地绿化荒山、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如今的延安已成为一片绿洲,改写了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历史,彻底把老百姓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离革命圣地延安45公里的南泥湾,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兄妹开荒到1998年的夫妻种树,通过20年“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一番捕鱼种稻的生动画面,再现了江南好风光。家住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的张彦斌现在承包着这片大约200亩的水坝,就是当年359旅的战士们打起来的一个农垦水坝,张彦斌说:“20多年前我想都不敢想,会成为这个水坝的主人,那时候这就是一个臭水沟,下雨路都不能走,如今路通了,生态也好了。我2014年就承包了这个水坝养鱼,现在一年就能产40万斤鱼,年盈利160万元,而且全是绿色食品。”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使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植被覆盖率高达79.8%,林用地占延安国土面积的78.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红色圣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使延安每年的降雨量由1998年以前的320毫米增加到现在的550毫米,革命圣地焕发出山青水碧、清新宜人的勃勃生机。
  2018年,延安继续增林扩绿,把林地条件差、丘陵沟壑裸露的陡坡作为绿化的重点,大力实施生态恢复攻坚造林工程。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介绍说:“啃下这块硬骨头,延安增林扩绿就能成功。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046.45万亩,年均120.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77.46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退耕还林第一市,全市已有80%以上的农民受益,退耕户户均补助3.2万元,人均7400多元,由于延安全境基本都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特征,林地条件差,水资源紧张,栽植难度系数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完成了2000余万亩的绿化治理,可以说是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说,“红色圣地由黄变绿是延安生态建设最为直观的变化,对比近年来的卫星遥感图,可以清晰地发现,延安版图颜色正在逐年变绿变深,变化趋势非常明显。”
  在国家5A级地质公园黄河壶口景区曾工作多年的李江龙说:“这几年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过去只要站在壶口边,溅起的水雾落在身上都是泥点,现在落在身上的水雾干了以后就没有泥点了,黄河的水质正在逐年变清。”
  生态的隐性财富也在快速累积。2015年,经委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延安森林资源进行了评价和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延安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为5847.5亿元,目前延安森林资源资产总值已超过7000亿元。
  1998年延安在“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全面打响全市大气污染治理战役,对造成主要污染源的燃用有烟煤,下决心加以根治,开始了以“转换煤种,使用低硫、低灰的无烟煤”为主的治理模式。1998年冬季,城区烟尘排放总量较1997年同期减少了近60%。2005年,延安以“转换煤种、集中供热、气化工程”三大措施并举的新思路治理模式,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近年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156家单位217台燃煤锅炉的改造,延安燃煤量已由1998年高峰时期的每年44万吨降到25万吨,在所辖的11县2区和部分重点镇实现了气化的同时,按照“上山建城、中疏外扩、减煤禁煤、综合治理”的新思路,全面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目前所有加油站全面供应国Ⅴ汽油和国Ⅴ柴油,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辆逐步实现油改气。
  蓝天是希望,更是227万延安人的共同愿望。“铁腕”治霾,只为留住“圣地蓝”。目前,延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高达300多天,“圣地蓝”已俨然成为延安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一位来自浙江省姓吴的游客说:“我90年代初来过一次延安,当时穿着白衬衣,在延安转了一圈,白衬衣的领子和袖口都变黑了,衣服上也落了一层灰。这一次来延安已经两天了衣服一点灰都没有,皮鞋没有上油还是亮的,延安生态环境的确是大变样了。”
  绿水青山提供优质绿色产业,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79.8%的植被覆盖率和46.35%的森林覆盖率为延安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每年产生超百亿的生态服务和绿色食品。延安森林资源的总价值已超过60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地位,部署频次之密,推进力度之大,取得成果之大,前所未有。延安人迎来崭新的历史机遇期,进入产业调整的快速发展期,延安人真切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始终都息息相关。如今的延安山青水绿,天蓝民富,这都得益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制约延安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生态。
  近两年来,延安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本着生态与产业、产业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去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延安经济症结在结构、难点在结构、突破口也在结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说,“用好特色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优化经济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调结构重在改变“油主沉浮”的“原生态”能源经济现状。这需要依靠能源优势,在精深化工上下功夫。
  为此,延安在生态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拒绝重污染、重破坏生态的企业入驻延安,利用延安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经济效益好、清洁环保的能源化工及太阳能、风能产业落户延安,改变了“油主沉浮”的“原生态”能源产业现状。
  在志丹县能源化工园区,志丹洁能高科公司轻烃分离厂正在马力全开地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尹建民告诉记者,该厂利用油田伴生气回收物为原料,每年可加工轻烃3.3万吨,预计年产值超过2.3亿元。志丹县委书记李建强说:“这是志丹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志丹将规划一个精细化工、陶瓷、天然气发电产业聚集的2600亩工业园区,3至5年达到年产值百亿元”。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延安除了发展绿色有机苹果、大棚蔬菜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外,还在全市各县区大力发展生态游产业,使一大批在“退耕还林”中受益的企业和群众发展起了家庭林场、农家乐、生态游产业。
  2015年吴起县家庭林场启动之时,冯建福是吴起县建福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觉得这是绿化家乡的好机会,就在政府的支持下,申请了老家4500亩荒山,办起了家庭林场,并投资近60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路和一座连村桥,还联合村里5户农民在春季栽植了180亩苹果树。看到冯建福干得有声有色,附近4个村的村民便和冯建福达成了协议,加入他的家庭林场,成为林场员工。冯建福给村民免费发放树苗,村民把树苗栽到荒山上后,就可领到工资。
  经过三年的实践后,冯建福动情地说:“利用三年时间,我让家乡绿起来的承诺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我打算再用两年时间发展家庭林场的深加工,尽快实现长柄扁桃的开发和苹果的销售加工,通过家庭林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让家乡的山更绿、村民生活更好。”
  通过退耕还林和发展现代农业,延安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
  目前延安围绕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和苹果产业后整理的产业品牌,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很快,有效提升了价值链、延伸了产业链、优化了供应链,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的紧密连接,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在延长县七里村镇孙家河村的蓝耳朵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孙萌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出了一条“林——鸡——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新路子。
  孙萌说:“刚开始我也不太懂循环农业,都是在一步一步摸索,一开始养鸡场的鸡粪送给别人,人家嫌脏嫌麻烦,我们就探索鸡粪的综合利用,于是建起了蔬菜大棚,鸡粪就成了上好的有机肥。现在我们正在县城转接一家水果蔬菜超市,到时候柜台上全是我们自己的货,童子鸡、绿皮鸡蛋、无污染蔬菜。从产品生产到包装,再到销售,我们都是一条龙服务,这样利润就大了,产品的质量也不会出问题。”
  现在,延安市已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有效实施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构建了以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园区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以县域为单元的生态大循环。
  黄龙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群山绵亘,林木丰蕴,资源广博,风光秀美,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全县退耕还林后,主要产业有核桃、玉米、苹果,近几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
  仅2017年,全县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就高达9.12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相当于全县GDP的31.4%,仅此一项对全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33.6%,使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从零起步到井喷式发展,龙湖、无量山居、风电观景等景区相继建成开放,景点90%的就业岗位用于安置周边贫困户,帮助1635人发展起了脱贫产业,带动3325人实现了就业。
  黄龙县委书记王云祥回首他初来黄龙县履职时,感慨万千,“管好这一片林、发展好产业,让全县百姓致富并与生态和谐相处,是我的政治责任,所以我说旅游要‘洋气’,干部要接地气,人居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房子的问题,垃圾管理、水电管理,更重要的是花草种植、生态建设的综合管理问题,不要做表面文章,要善用系统思维,把精细工作的理念,融入到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去就是为民生谋福祉。”
  延安的生态,虽然由黄变绿,得以修复,但依然脆弱,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去持续禁牧、植树护绿。行走在延安“黄土山峁”的地质结构,生态的脆弱时时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上面是花草,下面是黄土或岩石。土壤贫瘠,一旦破坏生态就会恶化,行走在上面,我们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一脚踩下去,植被就会被破坏,露出黄土或岩石。
  为了这绿水青山,20年来延安人汗洒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植绿荒坡、播撒希望,他们在黄土高原营造林海,用忠诚和执着续写了“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延安精神”,创造了“黄土变绿洲”的奇迹。
  历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给新中国留下了“红色延安”的印记,也必将在未来为新中国留下“生态延安”这段充满正能量的记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圣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