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吕贵民 见习记者 刘佳慧
自2017年7月1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延安市检察机关共发现和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45件,经立案审查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87件,经报省检察院审批9件,提起公益诉讼8件,目前开庭审理7件,检察机关全部胜诉,为守护生态延安、引领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形成共识健全制度机制
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汇报,并就做好公益诉讼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支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省检察院检察长杨春雷今年两次在延安调研,要求传承延安精神,做好公益诉讼工作。延安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生态延安建设,积极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坚持把公益诉讼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县(区)两级检察院检察长协调部署、参与办案,形成推进公益诉讼工作的思想共识。
有效的制度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延安市检察机关在推进公益诉讼工作中,与市纪委、市监察委建立了公益诉讼案件协作配合机制,与行政机关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并加强与环保、国土、食药监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了执法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检察建议落实及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等工作机制。同时,畅通内部协作配合机制,延安市检察院成立了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对全市案件办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建立了两级公益诉讼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强与侦查监督、公诉、控告申诉等相关内设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了公益诉讼人员素质提升机制,制定了《延安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人才发展规划》,并与延安大学法学院共同建立了公益诉讼教学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多点发力推进
在开展公益诉讼工作过程中,延安市检察机关以专项活动为载体,立足生态延安建设,打造工作新亮点。在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洛河及葫芦河沿线河道专项整治、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专项监督活动的同时,以保护退耕还林成果、防治油区环境污染为重点,部署开展了“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延安”专项活动及甘肃庆阳,陕西延安、榆林两省三市毗邻县(区)检察院“石油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今年7月,两省三市检察院召开了首次联席会议,就跨区域案件线索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召开等事项达成共识,这项工作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通过专项活动,延安市检察机关办理诉前检察建议36件,起诉3件,实现了办案全领域覆盖。
延安市检察机关坚持市、县(区)检察院一体推进,推动公益诉讼工作全领域开展、全方位铺开。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13个县(区)检察院均立办了公益诉讼案件,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7个县(区)检察院已向法院起诉了公益诉讼案件。延安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覆盖了法律规定的四大领域,实现了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等诉讼类型的全面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延安市检察机关强化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的理念,在办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类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坚持做好释法说理,对案件犯罪事实清楚、被告人自愿认罪并主动承担民事责任的,建议法院适用缓刑,以达到惩罚犯罪、修复环境和帮助罪犯回归社会的“一诉三赢”效果。
去年以来,延安市检察机关办理的5起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5名被告人均主动认罪,积极缴纳生态修复保证金,愿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法院最终判5名被告人缓刑。
注重效果维护公共利益
延安市检察机关牢固树立提起诉讼是办案、督促履职也是办案的意识,把诉前检察建议作为纠正行政违法行为、保护公益的常态化手段,把提起诉讼作为诉前程序的刚性保障,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去年以来,延安市两级检察机关共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87件,其中行政机关及时纠正违法行为或主动履行职责的有118件,占诉前检察建议数的63.1%。通过诉前检察建议修复被毁损国有林地和生态公益林、违法占用的耕地603.98亩,督促清除各类生活垃圾370吨,收回国有土地出让金1081万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假药涉案金额45万余元。富县大申号水库周边垃圾堆积如山,影响群众饮水安全,富县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后,向水库所在地富县茶坊镇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仅用3天时间,垃圾堆积问题就整改到位,一份检察建议书迅速搬掉了一座“垃圾山”。
对经过诉前程序、行政机关没有及时整改的案件,延安市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去年7月以来,经报省检察院同意起诉的9起案件中,8起案件已诉至法院,目前已判决的7起案件,检察机关全部胜诉,实现了案件批复率、判决率、胜诉率的“三个百分之百”,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判决生效后,延安市检察机关继续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已判决7起案件的后续整改工作已全部到位。黄陵县检察院办理了任某等滥伐、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院判决后,黄陵县检察院在跟进监督补植的同时,还与黄陵县林业局共建了“生态修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