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这句话也许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是伪命题,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事情比学习更简单的了:看着不上学的我们按时上下班,上班时不用读书,下班后也不要管令人心烦的一大堆作业,周末的时候还可以游山玩水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的他们好生羡慕。
其实,对于不是学生——“混社会”一族的我们来说,读书,确实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为生活奔波的日子远远没有读书那么容易。
记得我在村里上学那会儿,很害怕放学,因为一放学就要被爸爸妈妈安排给骡子割草,割到要够骡子吃到第二天割草时间时的草,才能回家。而且割草的地方,离家差不多有七八里地远,关键还要到山地下割草,割好了还要背到家里,一回下来两个肩膀就会被指头粗的绳子勒出两道血印子,快要掉下来一般,两只手上也会磨出锃亮的黑红血泡,疼痛无比。
不过,这还不是最累的,我最害怕的,莫过于放暑假。因为一放暑假,我不但睡不成懒觉,还要极不情愿地被爸爸和妈妈从被窝里拉起来,扛着比自己还高的“丁字形”柺子(耕地时用来把土疙瘩打碎,填埋种子),披星戴月地上山了。爸爸吆喝着拉着犁的骡子向前缓缓地走着,姐姐拿着一个小盆子在后面,往犁好的小沟里面点种子——间距为一小步的距离,再用双脚踩实;妈妈的脖子上挂着一根粗绳子——绳子的两头分别系着一个长条箩筐,箩筐里面装着农家粪,往姐姐前面踩好的种子上面点上。而我却扬起快有自己三分之一体重的柺子,使劲地打土疙瘩,填埋好种子和粪,这样的动作一直要持续到爸爸把地耕完。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两只胳膊好像变成了别人的——木愣愣的。有时候打得累到趴下,稍微歇一会儿,就会被爸爸训斥:那么大的人了,连土疙瘩都打不好,你还能做什么?!那时候的我,真想早早去学校,早早逃离苦海。也是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一定要好好读书,早日摆脱这种苦日子!
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变故,我就想着靠自己的双手挣点生活费,为家里减轻点负担,于是利用周末时间带家教;暑假时,学校正在修建办公大楼,为了给自己赚点伙食费,和宿舍几个没有回家的哥们一起到工地上打工:直钢筋、钢筋铺楼顶、打混凝土。那时候感觉榆林的太阳大而热,中午的钢筋被太阳晒得滚烫滚烫的,一摸钢筋就像火棍子一般——直烫手,即使戴着手套,不一会儿,手就感觉火辣辣的疼。不要小看钢筋,虽然看着很细,没有多少分量,但一个人要把它扛着走,很是不易,即使是两个人抬着走,软软的两头垂着地,走起路来也很不方便,不一会儿,肩膀就酸痛无比。当然最累的要数打混凝土,就像和稀泥,混着石头,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扔到木匠固定好的模型里,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四五下就要歇会儿,时间久了,胳膊酸痛,直不起来。记得最后一天从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开始干到晚上十一点,铺好了学校操场的看台,累到趴下,但看到领到的80元工资,心里十分高兴,十分踏实!那时候累得实在不行了,就背一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自我安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实,对于已经工作8年有余的我,每天还是很羡慕背着书包读书的学子们,虽然每天天不亮就要从暖暖的被窝爬起来,披星戴月地往学校赶,但是每天可以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汲取精神食粮,顺便还能和天真无邪的同窗们嬉戏打闹,无忧无虑,其乐融融!尤其是大学时候,每天课程不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有时候,心里就会无比感慨:上学读书真好啊!
最近单位来了几个90后的见习生,看着挺单纯,有时候还和他们谈谈心,从交谈中得知他们羡慕我的工作、生活,流露出厌学情绪。而我讲得更多是,自己那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看书,没有用精神食粮充实自己,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上学读书,选择坐在静静的图书馆里,飞翔在绚烂无比的书的天空中,畅游在丰富多彩的书的海洋里。也许这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巨作《围城》中写的那样:“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想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该珍惜这美好时光,好读书、读好书,走好通向成功之门的读书之“路”,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只会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空悲切”,追悔莫及!